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用分析
忆刘半农
• 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 恶”一句的理解(5分) (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 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 形式。 (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 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 战士。 (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 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 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切梦刀
• 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 :(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 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3分)“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 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 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3分) •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 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 (3分) "'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 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 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 达也已清楚。(3分)
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 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 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 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翡冷翠山居闲话
• 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 • 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 • 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 人生方向。
看树 •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一句话? •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 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碧云寺的秋色
• 文章结尾说“大家知道---------源流”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 句的引用,说明古人和今人的感受 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 与“现在”并不时割裂的,两者是 一种辩证关系。
遗璞
•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 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 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 “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 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 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 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 有现实意义。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
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渲染氛围等)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
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
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
乡村的瓦
• 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 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 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 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审丑
• 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 说: ‘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 理? • 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 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 时,还是理解了老 人的一片苦心;无 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 义” ),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 隐瞒真相。
鞋说
• 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 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 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 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1分) • 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 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2分, • 意思对即可,只照抄“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 爱我们生命的鞋”酌情扣分)
风雪夜归
• 结尾一句“原来并没有关上”有什么妙 处?请简要分析 • 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 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②情理 之中,意料之外。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 趣。③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 象空间。④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 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 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合欢树
•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 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 母爱的普遍;母爱又是独特的 • 特点(效果):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 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深长。
酸玛丽
• 有人认为最后“我行医至今”一段,有画 蛇添足之嫌,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 说明理由 • 示例一:这一段在小说中必不可少。(写 “我”对玛丽送别的珍惜和怀念,使得作 品拥有一个完整而感人的故事情节;②丰 富人物形象,玛丽的善良和感恩给我带来 的永恒影响,让人回味;③是作者对人情 美、人性美的讴歌,突出了主旨。
•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 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 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 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 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 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 念。 •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 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 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 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 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 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 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结尾的意义与作用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 氛围 。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三类
• 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 二、比较题:这样的结尾处理是否合理; 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 • 一般评述题。
阳台上的遗憾
• 结尾这句话所蕴涵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 价。 • 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进步的同时也会留 下不少遗憾。 • 辩证的态度 • 时代的眼光 • 深刻的反思
• 示例二:这一段有蛇足之嫌。①“我”对 酸玛丽的认识前:已有完整表现,“我” 会将玛丽铭记在心不言而喻,写出来反而 丧失了蕴藉美; ①玛丽这一人物形象的塑 造,以玛丽自身表现的刻画最精彩传神, 这一段只写“我”的感受,相比之下,缺 少艺术感染力;③小说的生题不言而喻, 不必明写出来。(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 理,写出一点给2分,语亩表达l分。)
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 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 《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 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 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