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环境保护法》:
❖通过时间:1989.12.26;
❖立法目的: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 发展(第一条);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综合整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方针、任务、原则、制度和措施;
❖基本制度:环境规划、保护目标责任、影响评价、 “三同时”、限期治理、排污申报登记、排污收费制度 等。
实 践 的 足 迹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些同学在公共场所的表现不尽人意; ➢大学生总体公德水平还达不到公众及社 会的要求。
飞 机 上 脱 鞋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践行社会公德: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社会公德素养,同时带动他人, 影响社会; 注重小事和小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坚持自我,以实际良好的公德行为教化社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就无 法运行。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列宁: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 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 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 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 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公共道德缺失影响大学生应聘 一家网络公司的十几个招聘席前挤满了应聘的大学生,公司老总看着乱哄哄
的场面,一个劲地喊:“请排队﹗不排队的,我们不要﹗”这是2003年1月26日举 行的福建省2003年非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记者目睹的一幕。
记者环绕会场一周,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但没有人主动排队,整个招聘现场 活像个农贸交易市场。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 和发展,并趋于丰富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现代大工业社会
经济全球化时代
从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我们个人与社会 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和谐有序的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 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 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 网络秩序等。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秩序的维持离不开法律规范约束
法律约束
公共生活规则 约束
自我道德约束
1、公共生活中的个人行为约束






公共秩序
2、公共秩序的“一体两翼”
遵守用


预测作用



中 法 律
评价作用



强制作用




陈寿朋说,荒漠化不仅夺去大片美丽草原,也使华北、华中、东北再 无安宁之日。去年7月,在陈寿朋倡导下,以推广生态道德理念,加强环 境教育,示范防沙治沙成果,引进国际技术、资金、设备,加强沙尘暴研 究治理为宗旨的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成立。
陈寿朋倡议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他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与人们保护
问:派出所行为有哪些不合法?张某如不服处罚,应怎样救 济?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集会游行示威法》:
❖通过时间:1989.10.31; ❖立法目的:保障宪法赋予的权利(第一条); ❖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权义一致、和平进 行(第三、四、五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第二条); ❖申请和许可:程序规定(第二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重要要点提示: ➢处罚行为性质:行政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 ➢对特殊人员、特殊情形、特殊事件等的特殊规定; ➢处罚程序及救济措施,注意与《行政处罚法》、 《行政诉讼法》的衔接。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分析:
张某,14岁,某天在大街上与刘某发生纠纷,将刘某打伤, 经医治花费300余元。张某所在的街道派出所对此立案进行调 查,刘某的叔叔负责此案件调查,其间三次通知张某单独到派 出所接受调查,并威胁其如果不承认是他主动打刘某,就要对 其处罚更重。经过40天,刘某叔叔通知张某到派出所,直接向 其宣读了对其处以1500元罚款的处罚决定,并当场收取,且打 了收条。
案例分析: 2006年8月5日,王某过马路闯红灯,李某正按正常速度驾
车行驶通过,李某尽力刹车,但仍然将王某撞伤,经医治,共 花去20万元。经交警部门认定,事故由王某闯红灯造成,王某 存在严重过错,并认定双方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经查,李某 按规定购买了5万元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并另外购买了10万 元的汽车意外事故商业险。王某没有购买任何保险。 问:王某可以得到多少赔偿?其构成如何?
安定有序是和谐的重要特征,充分体现有序性。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各方利 益交叉, 但有序 而不混
社会公德与 社会发展息 息相关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 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 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 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在另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记者看到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 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招聘材料﹗” 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 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 哪家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
令人气愤的是,招聘现场垃圾、纸片、矿泉水瓶、塑料饭盒等随处可见。记
环境的意识淡漠有很大关系。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 命如何相处的阐述还不够明确。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恶化不能都归于天灾,生态道德的缺失也是一个重 要方面。 (中国青年报绿网2003年2月13日)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重 走 长 征 路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抢座
宠物上车
抢上车
国歌成手机铃声
“喝醉”的 车
协管员也要文明
北京人应更文明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是传播与践行社会公德的重要力量; ➢通过有益的实践增强了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
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使得招 聘人员在没有看他的应聘材料之前,就已经把他排除在外了,而应聘者还不知道 自己为何落聘。
(《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28日)
2、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
一个韩国旅游团到内蒙古旅游,回到北京投诉中方旅行社,称他们被 欺骗了——说好去大草原,却被带到大沙漠。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主要内容: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我们都喜欢看韩剧和日本大片,将中、日、韩公民社会公共道 德素质相比较,我们常常感慨同样受儒家文明熏陶,而却“墙 内开花墙外香”,这说明什么? 路上一女士的包被人抢了,无一人上前救助,当有一个的哥把 抢包人抓到时,路人纷纷“见义勇为”,这是什么原因? 现在人们总是说,社会道德沦丧,好人没好报,怎么看待这个 问题? 为了亲情、友情,就可以触犯社会公德,把法律置于一边吗? 当周围的很多人人背离正确的社会公德标准,那你应该坚持原 则还是被同化?怎样避免同化? 深夜,当你经过某处红绿灯时红灯亮,而此时马路空无一人, 你是否会闯红灯?
这是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主
席陈寿朋教授给记者讲的。陈寿朋说,内蒙古的沙化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 这样严重,全区荒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以上,每年仍以1 000万亩 的速度扩展,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去年北京等地发生的32次扬 沙和沙尘暴天气有14次起源于内蒙古。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道路交通安全法》:
❖施行时间:2004年5月1日; ❖立法目的:维护交通秩序,预防与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 财产安全等,提高通行效率(第一条); ❖基本原则:依法管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第三条等); ❖道路通行规则(第四章); ❖交通事故处理规则(第五章); ❖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见法律责任)。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案例一:公共道德缺失影响大学生应聘 案例二: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
遵遵守守社社会会公公德德,维维护护公公共共秩秩序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特点
公共生活不同于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 私人生活
体现与他人联系; 体现交往的社会性
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 为主要领域,承载个人情感、 个性、自由等,具有丝密性、 封闭性和独立性
教育作用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重要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环境保护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治安管理处罚法》:
❖施行时间:2006,03,01; ❖主要任务: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规范执法行为; ❖立法目的(第一条);基本原则(第五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第三章); ❖处罚种类(第十条);处罚程序(第四章); ❖执法监督(第五章)。
者注意到。一些大学生把从招聘单位拿来的介绍材料翻了翻后,就随手扔到地上; 有的人把报纸铺在地上,席地休息,但站起来后,也不顺手拿走。招聘现场福建 省体育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后,我们都得花半天时间清 理现场,清扫出来的垃圾比一场球赛后观众留下的垃圾还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