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一)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

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

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⑴共同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

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

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大学生应有:维护公共秩序要求的是不做违法的事这是法律要求具有社会公德提倡的是积极与犯罪现象作斗争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大学生知识层面以及道德感应该过于常人所以不能只因为符合法律标准就满足更要从道德观上严格要求自己比方说碰到有人偷东西你不上前阻止并不能说你法律意识不高但你的道德就很成问题大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不犯罪更要善于运用法律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

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

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

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

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

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

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

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

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

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

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

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

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

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

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

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

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公共秩序1. 基本资料某一外国法作准据法时,因其适用的结果与法院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基本道德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拒绝或排除适用该外国法的一种保留制度。

因此它有时又被称为“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制度,在国际私法中又被称为“安全阀”制度。

2. 法律意义公共秩序,是一个弹性条款。

有国内公共秩序与国际公共秩序之分。

援引公共秩序制度不应与他国主权行为相抵触,也不应与我国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贯持肯定的态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150条规定:“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利益。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8条也规定,凡我国人民法院对申请或者请求承认和执行的外国判决、裁定,经审查后认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认和执行,我国在与许多国家签订的司法协助协定中,也都订有公共秩序保留我条款。

外国公法的适用相混淆。

目前几乎所有的统一冲突法公约都规定有公共秩序保留条款。

中国《民法通则》中有条款全面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但是我会说的话:也称“社会秩序”。

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

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冲突规范本应适用某一外国法作准据法时,因其适用的结果与法院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基本道德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拒绝或排除适用该外国法的一种保留制度。

因此它有时又被称为“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制度,在国际私法中又被称为“安全阀”制度。

公共秩序,是一个弹性条款。

有国内公共秩序与国际公共秩序之分。

援引公共秩序制度不应与他国主权行为相抵触,也不应与外国公法的适用相混淆。

目前几乎所有的统一冲突法公约都规定有公共秩序保留条款。

中国《民法通则》中有条款全面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例子:一个留学生的日记不见随地吐痰,没有乱停乱放,德国良好的公共秩序不靠别人监管,就是靠大众那份公德心。

良好的公共秩序让这里一切井井有条,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细节都在表述着公德心的作用。

法兰克福机场是欧洲最大的机场之一,每年上千万的乘客在这里落脚。

在这个繁忙的机场里有一处僻静的地方,那里提供免费咖啡。

既然是免费,自然一切都是自助。

行色匆匆的旅客来这里自己冲杯咖啡,抖擞精神继续上路。

咖啡桌上非常干净,喝完咖啡的人都会自觉收拾干净,以方便下一个人使用。

我路过的时候正好一位旅客弄撒了糖罐,他甚至借用了清洁工的拖布把地面擦拭干净。

来德国三周了,几乎没看到过随地吐痰的现象。

一天赶去火车站,前面一中年男子使劲咳嗽了几下,我下意识地躲远几步,没想到人家掏出一张餐巾纸,吐完之后仔细地包好,看看周围没有垃圾箱,很自然地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保持公共场合的卫生,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习惯。

不仅仅在公共场合,据说私人聚会上,德国人擦拭脏东西的纸巾都要自己带走。

身穿黄色马甲的交通协管员是国内街头的特色,他们主要职责就是制止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不过在德国街头,从来都看不见这样的人。

大路口的交通秩序就不用说了,小路口只要碰到红灯,行人一律停下等候。

——转引自一个留学生的日记关系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一)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功能和作用各有特点中央文明办联合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10月01日公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如下: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关系到每位游客的切身利益。

做文明游客是我们大家的义务,请遵守以下公约:1、维护环境卫生。

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遵守公共秩序。

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