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舟山渔场.doc

舟山渔场.doc

舟山渔场百科名片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

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渔场简介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

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家鱼为主要渔产。

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

该海区重要的作业类型还有灯光围网,流刺网和帆张网等渔场介绍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苏联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

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

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

解放以来,浙江、江苏、福建省以及上海市(简称“三省一市”)来舟山渔场捕捞的渔船不断增加,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的一部分渔船亦一度来舟山渔场捕捞。

本世纪60~70年代,集结在嵊山渔场捕冬季带鱼的渔船,旺汛高峰时渔船达1万艘、渔民在15万人以上。

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

地理位置舟山渔场东海北部、长江口东南外海位于钱塘江口外、长江口渔场之南,其范围为29°30ˊ~31°00ˊN,125°00ˊE以西海区,面积约为14350平方海里。

舟山渔场东侧为舟外渔场,南连渔山渔场,北接长江口渔场,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海底以粉砂质软泥和粘土质软泥等细颗粒沉积混合物为主,是东海大陆架的组成部分。

水深一般在20~40米。

自北向南80米等深线距岸宽280~150公里。

水文要素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

大陆泾流每年平均入舟山渔场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

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

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渔场潮流属正规半日潮区,外侧岛屿连线以东海区,流向以顺时针方向呈回转流,以西海区,岛屿列布,往复流转突出。

渔场水温,夏季表层月平均最高28℃ ~29℃,冬季8℃以下。

渔场盐度,外侧海区月平均29~34‰。

内侧海区因受大陆泾流影响,变化较大,夏低冬高。

形成原因1、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2、有长江水流入,带来了大量养分;3、有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除此外,渔场形成原因还有上升流,纬度因素,季节温差等。

在就是人文原因:市场,技术,政府政策等。

日本寒流的延续洋流,还有西太平洋暖流的相汇合,搅动海水失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给鱼类提供天然食物。

寒暖流的交汇是周围的温度不会差异太大,既不太冷又不太热.喜温的鱼可以在暖流这边,喜冷的鱼能在寒流那边,这样就使很多鱼都在舟山附近汇合。

天然渔场就这样形成了。

物理环境水温年平均表层为16~20.1℃,盐度年平均表层为12.8~33.2,水深2~70米。

生物资源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游泳生物43种,带鱼占87.27%,日本鲭占3.24%,刺鲳2.58%,小黄鱼占2.03%,发光鲷占1.61%舟山渔场。

大陆江河泾流源源不断的注入,为渔场带来大量浮游生物,与海水营养盐类相结合,促使其迅速生长繁殖。

近海渔场的磷、硅含量,分别为30~40毫克/立方米和2000~3000毫克/立方米。

浅海水域浮游植物有151种,其中浮游硅藻占90%以上。

水体中浮游植物年平均含量为107×104个/立方米,夏高冬低。

浮游动物有123种,平均年含量87.7毫克/立方米,夏季最高达1633毫克/立方米。

地理、水文、生物等优越自然条件,使舟山渔场及其附近海域成为适宜多种鱼类繁殖、生长、索饵、越冬的生活栖息地。

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为舟山渔场捕捞量最多的资源群体,被称为“四大鱼产”。

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

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

带鱼、小黄鱼、大黄鱼、绿鳍马面鲀、白姑鱼、鲳鱼、鳓鱼、蓝点马鲛、鲐鱼、鲹鱼、海蜇、乌贼、太平洋褶柔鱼、梭子蟹、细点圆趾蟹和虾类等,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蓝点马鲛(马鲛鱼)、鮸鱼、黄姑鱼(黄婆鸡)、白姑鱼、褐毛鲿鱼(毛常)、棘头梅童(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鲇)、蓝圆鲹(黄鲇)、舌鳎鱼、绿鳍马面鲀(马面鱼)、虫蚊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河豚鱼)、黑鮟鱇(鮟鱇)、鲻鱼、鲥鱼、黄鲫、鲚鱼、鳀鱼(烂船钉)、沙丁鱼、龙头鱼(虾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魟、弹涂鱼等。

甲壳类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滑皮虾)、鹰爪虾(厚壳虾)、葛氏长臂虾(红虾)、中华管鞭虾(大脚黄蜂)、中国毛虾(糯米饭虾、小白虾)、日本对虾(竹节虾)、细鳌虾(麦杆虾)、鲜明鼓虾(强盗虾)等。

头足类有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枪乌贼(踞贡)、太平洋褶柔鱼(鱿鱼)等。

腔肠类有海蜇。

爬行类有海龟、棱皮龟。

哺乳类有海豚(拜港猪)。

浮游动物舟山渔场舟山渔场以1997年10月调查为,浮游动物共有141种,精致真刺水蚤占22.50%,帽形真哲水蚤占10.91%,太平洋纺锤水蚤占6.75%,长刺小厚壳水蚤占6.28%,微刺哲水蚤占4.94%浮游植物舟山渔场以1999年7月调查为例:共有50种浮游植物,细长翼根管藻占61.88%,洛氏角毛藻占15.33%,地中海指管藻占6.54%,窄隙角毛藻占4.22%,拟弯角毛藻占3.21%底栖生物舟山渔场以2000年1月调查为例,底栖生物76种,高骨片沙鸡子占23.53%,鹰爪虾占12.95%,欧努菲虫占7.24%,白色吻沙蚕占5.14%,日本美人虾占4.14%。

近期发展舟山渔场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365种。

其中属暖水性鱼类占49.3%,暖温性鱼类占47.5%,冷温性鱼类占3.2%;虾类60种;蟹类11种;海栖哺乳动物20余种;贝类134种;海藻类154种。

主要捕捞对象,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鲞鱼)、银鲳(鲳扁鱼)、海鳗(鳗鱼)、蓝点马鲛(马鲛鱼)、鱼、黄姑鱼(黄婆鸡)、白姑鱼、褐毛?鱼(毛常)、棘头梅童(大头梅童)、石斑鱼、鲐鱼(青鲇)、蓝圆?(黄鲇)、舌鳎鱼、绿鳍马面?(马面鱼)、虫蚊东方?、红鳍东方?(河豚鱼)、鲻鱼、鲥鱼、黄鲫、鲚鱼、▲鱼(烂船钉)、沙丁鱼、龙头鱼(虾潺)、白斑星鲨、双髻鱼、扁鲨、犁头鳐、黄?、弹涂鱼等。

甲壳类有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滑皮虾)、鹰爪虾(厚壳虾)、葛氏长臂虾(红虾)、中华管鞭虾(大脚黄蜂)、中国毛虾(糯米饭虾、小白虾)、日本对虾(竹节虾)、细鳌虾(麦杆虾)、鲜明鼓虾(强盗虾)等。

头足类有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枪乌贼(踞贡)、太平洋褶柔鱼(鱿鱼)等。

腔肠类有海蜇。

爬行类有海龟、棱皮龟。

哺乳类有海豚(拜港猪)。

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由于70年代以来大批机动渔船轮番滥捕等原因,先后出现生长型和补充型群体数量减少过度,破坏了这些资源的生态平衡。

全市“四大鱼产”产量占海水鱼产量的比重:1970~1975年占70~80%以上,其中1972年占86%;1976~1983年下降至50~70%之间;1984年起继续下降至50%以下,1988年仅占32.31%。

[1]大黄鱼汛期自立夏至夏至,鱼发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三个大潮期,八月桂花飘香时捕获的又称桂花黄鱼。

宋时,渔场在洋山海域。

清康熙年间,渔场移至马迹山、寨子山至鱼山一带海域。

道光年间又移至岱山、衢山两岛之间的岱衢洋,岱山东沙角成为渔船集中地和鱼货加工主要基地,直至解放初期。

1950~1956年,舟山渔民主要在猫头洋、大目洋、岱衢洋和黄泽洋捕捞,年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产2.92万吨。

1957年,温州地区发展敲?作业,春夏汛130艚,秋汛149艚,冬汛162艚,全年敲?产量达9.65万吨,致大黄鱼后备资源受损,造成舟山大黄鱼产量下降,1958~1963年,全区年均产2万吨,其中1962年仅128万吨。

196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敲作业的命令,敲作业基本上停止,舟山大黄鱼产量又开始回升,1965~1966年,全区年均产6.5万吨。

1967年起,大批机动渔船迎捕进入舟山渔场产卵大黄鱼,舟山渔民当年捕获10万吨,使产卵场大黄鱼产量明显减少,1968~1973年,年均产量又降至6万吨左右。

1974年春,沿海各地一批渔轮和2000多对机动船集中到舟外、江外渔场“围歼”东海越冬大黄鱼,舟山1200对机动船产量达9.5万吨(全年产13.3万吨),使翌年春夏汛进入舟山渔场产卵的大黄鱼大大减少,从1975年起产量又直线下降,1975~1982年,年均产量仅4.29万吨.从1983年起,大黄鱼已形不成渔汛,1983~1987年,年均产量减至4263吨,1988年仅产177吨。

四大渔产被称为“四大鱼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由于70年代以来大批机动渔船轮番滥捕等原因,先后出现生长型和补充型群体数量减少过度,破坏了这些资源的生态平衡。

全市“四大鱼产”产量占海水鱼产量的比重:1970~1975年占70~80%以上,其中1972年占86%;1976~1983年下降至50~70%之间;1984年起继续下降至50%以下,1988年仅占32.31%。

大黄鱼汛期自立夏至夏至,鱼发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三个大潮期,八月桂花飘香时捕获的又称桂花黄鱼。

宋时,渔场在洋山海域。

清康熙年间,渔场移至马迹山、寨子山至鱼山一带海域。

道光年间又移至岱山、衢山两岛之间的岱衢洋,岱山东沙角成为渔船集中地和鱼货加工主要基地,直至解放初期。

大黄鱼1950~1956年,舟山渔民主要在猫头洋、大目洋、岱衢洋和黄泽洋捕捞,年产量逐年增加,1956年产2.92万吨。

1957年,温州地区发展敲?作业,春夏汛130艚,秋汛149艚,冬汛162艚,全年敲?产量达9.65万吨,致大黄鱼后备资源受损,造成舟山大黄鱼产量下降,1958~1963年,全区年均产2万吨,其中1962年仅1.28万吨。

196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作业的命令,作业基本上停止,舟山大黄鱼产量又开始回升,1965~1966年,全区年均产6.5万吨。

1967年起,大批机动渔船迎捕进入舟山渔场产卵大黄鱼,舟山渔民当年捕获10万吨,使产卵场大黄鱼产量明显减少,1968~1973年,年均产量又降至6万吨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