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的主要渔场
中国海的主要渔场
形成渔场需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这些自然条件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渔场的位置也不能一成不变。
有些地方过去是渔场,现在不一定能捕到多少鱼;有些地方过去无人问津,现在渔船蜂拥而至。
所以,了解中国海的渔场,只能从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海捕鱼的地方的确很多,但近几年最主要的渔场大致有如下10个。
1(石岛渔场:该渔场是近年来北方海区的一个主要渔场,位在山东石岛东南的黄海中部海域。
由于它是多种经济鱼虾洄游的必经之地,又是对虾、小黄鱼的一个越冬场,还是黄海鳕鱼的产卵场,所以渔业资源比较丰富,常年能够作业。
主要捕捞对象有鲱鱼、对虾、枪乌贼、鲆鲽、鲐鱼、马鲛鱼、鳓鱼、大黄鱼、黄姑鱼、鳕鱼和带鱼。
主要渔期自10月至翌年6月。
2(大沙渔场:该渔场位在黄海南部,大致在北纬32?—34?,东经122?30′—125?范围内,是多种经济鱼虾越冬和索饵的场所,也是黄海暖流、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繁茂,渔业资源丰富,是黄海的一个优良渔场。
每年7—10月,成群的带鱼来此索饵,数量大,密度高,停留时间长,形成较大的带鱼秋汛。
其他经济底层鱼类如黄姑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鳓鱼、鳗鱼等也在此索饵,是生产的好机会。
春季,马鲛鱼、鳓鱼、鲐鱼等中上层鱼类由南而北作产卵洄游途中,也经过该海域,从而形成大沙渔场的春汛。
3(台泗渔场:该渔场位在黄海的西南部,是大沙渔场的西邻。
由于紧靠大陆,大小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又处在苏北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与外海高盐水的交汇处,加上水浅,地形复杂,潮流湍急,因而为大、小黄
鱼产卵和幼鱼索饵、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为群众渔业捕捞大、小黄鱼的好地方,渔汛期主要在4—6月。
为了保护大、小黄鱼资源,这一带禁止机轮捕鱼。
4(舟山渔场:这是我国近海最大的冬汛带鱼渔场。
位于舟山群岛的东部,大致在北纬28?—31?,东经125?以西的范围。
每到汛期,沿海各省市渔船纷纷群集于此,昼夜作业,空荡荡的海面顿时帆樯林立,热闹非凡。
入夜,更是银光竞放,把大海照得如同白昼,犹如繁华的市街,景象十分壮观。
除了冬季的带鱼汛,这里还有夏秋季的鲐、鲹鱼汛。
舟山渔场是长江、钱塘江的出海口,冷、暖、咸、淡的不同水系在此汇合,水质十分肥沃,饵料十分丰富,因而,鱼群也十分密集。
这里一年四季都可捕。
从鱼的种类上说,不仅可捕带鱼和鲐、鲹鱼,也可捕小黄鱼、
大黄鱼、鲷、海蟹、海蜇、鲨鱼和海鳗,舟山海场是中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
5(闽东渔场:这也是一个一年四季都有鱼可捕的优良渔场,位于东经125?以西,北纬25?—27?10′的福建北部以东海域。
这个渔场有金钗溪、七都溪、赤岸溪、怀溪、白马河、霍童溪、北溪、鳌江和闽江等许多大小溪河注入,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与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分支汇合,因而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和越冬的良好场所。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鱼,渔业产量占福建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大部分。
春汛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马鲛鱼、乌贼、银鲳、姥鲨、鳗鱼、鱼、鲐鱼、蓝圆鲹、小公鱼、毛虾和梭子蟹;夏汛有鳀鳁鱼、鳓鱼、银鲳、青鳞鱼、小公鱼、对虾和海蜇;秋汛有大黄鱼、鳗鱼、鳓鱼、海蜇、梭子蟹和对虾;冬汛有带鱼、大黄鱼、乌贼、蓝圆鲹、鲐鱼、鲨鱼、毛虾、梭子蟹和舵鲣。
(闽南渔场:这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上层鱼类渔场,金枪鱼、舵鲤、6
蓝圆鲹、沙丁鱼、脂眼鲱。
乌鲳和绒纹单刺鲀等很丰富,鲷类、蛇鲻、带鱼等底层鱼类数量也相当多。
这里无所谓旺季与淡季,全年都能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这个渔场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北纬23?一24?30′范围内,既有高温高盐的黑潮水系,又有低温低盐的浙闽沿岸水;既有高温高盐的南海水,又有高温低盐的粤东沿岸水。
这4个水系交汇以及福建、台湾的江河注入和台湾浅滩南部的涌升流,是渔场高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7(珠江口渔场:这个渔场是我国南海近海的主要渔场,位在东经112?50′—114?20′,北纬21?08′—22?00′之间,主要是由珠江
口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形成的,盛产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和腹鲱等,渔汛主要在12月至次年4月,2—3月为旺汛。
8(北部湾渔场:这是南海一个较大的渔场,位于东经
116?30′—119?50′,北纬20?20′—21?30′,是九州江、南流江、
钦江、北仑河和红河等许多大陆江河带来的大量有机物质滋润起来的渔场。
每年11月至翌年5月,是青鳞鱼、蓝圆鲹和沙丁鱼的捕捞季节,以1—2月为旺汛。
9月至翌年5月,是长鳍银鲈、蛇鲻、红鳍笛鲷、断斑石鲈、鱼和海鳗等的渔期。
而4—6月,还可钓鲨鱼。
9(西沙群岛渔场:西沙海域气候炎热,水温终年很高,水质清新,为珊瑚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珊瑚虫的大量生长,又为海洋鱼类带来了丰盛的饵料和优越的栖息场所。
鱼类繁殖快,生长迅速,而且终年都能繁殖生长,是南海的一个优良渔场。
西沙群岛各岛周围大多有巨大的礁盘,水浅而清,有着浅水礁盘性鱼类生长的环境;而礁盘外,深度骤然增加,属于深水性的环境,适于大洋性鱼类生活。
因此,这里有礁盘鱼类和大洋鱼类两种鱼类区系,鱼的种类多。
属于礁盘鱼类的有海鳝科、笛鲷科、金眼鲷科和鳍科等;属于大洋性
鱼类的有鲭科、旗鱼科、飞鱼科和鲾鲼科等。
其小产量较高的有刺鲅、鲔鱼、金枪鱼等十几种鱼类。
西沙群岛渔场主要经济鱼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长快、个体大。
如紫红笛鲷一般长60厘米,重5公斤,最重可达15公斤;沙氏刺鲅鱼一般长110—140厘米,重10—12.5公斤;裸孤鲣鱼长100厘米,重10—15公斤,最重达60公斤。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尤其是鲨鱼,数量较多,几乎整个海域都有分布。
西沙群岛渔场海底崎岖不平,礁石丛生,不宜拖网作业,但却适合各种钓具、挂网、敷网作业。
由于这里资源丰富,故上钓率特高,在我国沿海首屈一指。
10(南沙群岛渔场:南沙群岛是由230多个岛礁、沙洲、暗沙、暗滩等组成的群岛,周围有许多沉没的海底山和珊瑚礁。
受这种地形的影响,常能形成局部的涌升流,把底层丰富的营养成分带到表层。
同时,众多的珊瑚礁又为鱼类提供了栖息的好场所,因此南沙群岛渔场饵料充足,环境优越,水产资源丰富。
鱼类有褐鲷、真鲷、斑条魣和金枪鱼;贝类有蹄螺、碎磲,爬行动物有海龟、玳瑁,棘皮动物有梅花参、二斑参、黑尼参、蛇丹参和黑狗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