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科学探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
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
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陆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课内练习]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D.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4.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时小结]重点:1.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
2.水的循环和水体的运动。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地球上水的状态呈 ( )A.液态和固态 B.液态和气态 C.气态和固态 D固态、液态和气态2.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 ( )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B.全球大气的降水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 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3.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A.湖泊水的蒸发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4.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5.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存在于 ( )A海洋与陆地之间 B.陆地与陆地之间C.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D.地表面与地下之间6.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A.工业废物的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7.地球上的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大气水占地球上水储量的比例极少,但它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却很大。
8.陆地水主要指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深化提高]9.完成下面空格。
(1)海洋水通过蒸发,形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水重新落到海洋上,海洋上空的大气水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再通过降水落到陆地上,陆地上的水通过河流或地下河流人海洋中,也可以通过蒸发形成大气。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动第二节水的三态变化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vaporization).汽化有蒸发(evaporation)和沸腾(boiling)两种方式.2.蒸发在液体_ 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下图中b比a蒸发快.4.蒸发过程要吸热液体蒸发时,液面上部分液体分子克服其他分子作用离开液面,液体的温度降低,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这就是通常所说“蒸发制冷”的原因.5.沸腾在液体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液体沸腾时,分子运动剧烈,大量分子克服分子作用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6.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特征(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情况如图1.4-6;(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沸腾时不响.这是因为容器底层水先升至100℃变成水蒸气向上升,上层水温仍不足100℃,当蒸汽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为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了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杯底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7.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boiling point).说明(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热保持其沸腾.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liquefaction).2.液化的方法(1)降低气体温度.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片,放热降温变成了水,如图(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气体液化,如图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氧燃料,均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出汗”、“冒气”等。
水蒸气是一种气体,凭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滴。
液化:定义:叫液化。
方法:⑴;⑵。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热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1)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的现象是。
(2)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的现象是思考:在实验中,水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样的变化需要条件是遇冷。
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这个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热)时,水蒸气就凝结成.归纳: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吗?实验:用注射器吸人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消失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熔化: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 。
当温度为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 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 ,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