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重点

【推荐】华师大版七下科学复习重点

华师大版七下科学重点
1、海洋水占地球水体的绝大部分,海水的盐度是千分之三十五。

2、陆地水占地球水体的小部分,人类能利用的淡水又只占陆地水的小部分(冰川、地下水)。

3、人类能利用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和江河湖泊水。

4、大气水的量很少,但是对水循环的作用很大,露、雾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

5、常见农作物中含水最高的是玉米和小麦。

6、人体含水量约60%,每天要饮水2到2.5升。

7、密度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

密度是单位体积的物体的质量大小。

8、纯水在4摄氏度是密度达到最大,为1.0×103千克/立方米
9、三态变化名称和对应的物态与热量变化
10、蒸发和沸腾的不同点:
种类现象发生条件发生部位
蒸发和缓的任何温度都进行液体表面
沸腾剧烈的温度达到沸点并不断加热液体表面和内部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种类。

12、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有水的称水溶液,无水的,含量大的称为溶剂。

13、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溶解到100g水里达到饱和溶液时溶解的质量,就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的溶解度。

14、黄河水是悬浊液,油加水、牛奶(胶体)是乳浊液。

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里形成的溶液。

15、水电解:通直流电,阴极产生氢气,阳极产生氧气,体积比约是2:1。

加些氯化钠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16、氧气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7、氢气检验: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燥的烧杯,内壁会有水珠产生。

18、水的两种说法:宏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9、检验水的存在: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蓝色的氯化钴变红色。

(文字表达式)
20、中国是缺水的国家。

21、空气成分:含有78%氮气,21%氧气。

22、稀有气体性质很稳定,含量很少,但用途很大。

23、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用分离空气法,加压降温使空气液化后分离。

24、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

25、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物质叫催化剂。

26、氧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发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7、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可以和很多可燃物发生反应。

28、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缓慢氧化
29、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着火点和助燃物。

3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

固态干冰容易升华。

31、化学性质(一)会和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碳酸(不稳定弱酸)。

(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32、判断集气瓶里的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把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

3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收集是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34、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来大量制取二氧化碳。

35、大气圈从低到高顺序:对流(成云致雨的场所)、平流(臭氧层位置)、中间(很薄)、电离(反射无线电波)、散逸(向外层空间过渡)
36、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物包括污染性气体和可吸入式颗粒物。

37、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太阳能的主要方式,不需要经过媒介传播。

38、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辐射。

39、光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

40、小孔成像的小孔需足够小,像和光源形状一样,成倒立实像。

说明在均匀介质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4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
42、阳光通过三棱镜时,色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中最容易被折射的是紫光。

43、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紫外线能量高,有杀菌作用。

44、土壤中腐殖质约占固体质量的5%,其含量越高,土壤就越肥沃。

45、土壤中固体体积约一半,气体和液体占剩下的各四分之一。

46、土壤形成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森林和草原的出现。

47、土壤中的水,氧气和无机盐是植物生长的保证。

48、土壤的种类:(一)砂土:砂粒含量大,透气性好,保水性差。

(二)壤土:各成分适中,最利于作物生长。

(三)黏土:黏粒含量大,透气性差,保水性好。

49、人体可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部分。

50、胡克制造显微镜并命名细胞。

5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5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

53、显微镜观察的视野如果不在中央,那往哪边偏,就要把载玻片往哪个方向移动。

54、细胞壁:植物和细菌细胞特有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55、细胞膜:位于细胞最外面一层,具有保护和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作用。

56、细胞质:(1)液泡:植物真菌特有结构,内含细胞液。

(2)叶绿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57、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

58、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9、组织细胞的特点:形态相近,功能相同,结构相似。

60、植物的组织较多,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结缔、神经和肌肉。

61、组织和器官最明显的区别是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

62、人体有八大系统,高等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63、分子的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64、分子的特点:(1)分子是很小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共存。

6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66、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有核结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大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67、原子得到或者失去电子后,就形成了离子,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正负电荷数相等,也不显电性。

68、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熟记1到20号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写法。

69、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构成的物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纯净水、冰水混合物、干冰,半导体硅等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的物体。

70、单质:只有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7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

硬度、溶解度、状态等。

72、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

如酸碱度、氧化性、助燃性等。

73、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叫晶体,温度不断上升的是非晶体。

74、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由于分子结构不同而使物理性质不同的现象。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能导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