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如梦令》教学反思
经典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词两首》也是刚刚编入新教材的新课文。

对李清照的偏爱让我对《如梦令》是一见钟情,再加之还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所以没有斟酌,没有犹豫,就定下了上这一课。

及至上网搜索才发现,自己认为是新课文的《如梦令》早因著名特级我盛新凤的课堂实录而闻名遐迩,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

于是,沉下心来,先钻研教材,研究《如梦令》,研究李清照。

读词就是在读背后的词人,反之要读懂这首《如梦令》就得先读懂词人的心,词人的情。

几天里,再次走近李清照——这位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浅唱《如梦令》。

于是有了“兴尽”其实是“兴未尽”,“沉醉”不仅仅是醉在美酒中,还醉在美景中,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醉在美好的生活中。

“争渡”是少女们抢着划船,也是作者焦急心情的流露。

有了对清照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对《如梦令》的深入解析,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此时的我底气足了,思路明了。

于是整理思绪,把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的教学风格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抛却浮躁,找回本我,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一份《如梦令》的教学设计诞生了!
学会品词,重要的是其过程和方法。

我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所列举的“醉”、“暮”、“兴”、“记”等词语,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

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还让学生把这些词逐一在黑板板书。

板书已不仅是我对文本解读的体现,还是学生学习心得的交流。

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更欣赏的是“醉”字,并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

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我的组织引导恰当好处。

此外,在品读语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诵读,边读边思,边读边悟,使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语言理解基础上
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我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接着补充《传统文化》书上她后期生活的作品代表《声声慢》。

在声泪俱下的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到了对愁苦生活的倾诉
中,追溯原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拓展补充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置了三个作业供学生选择——背、画、写,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在引导学生朗读上下的功夫还是有点少,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是不是应该只让孩子在反复多读中去感悟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加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