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1*15 辨析5*4 简答5*6 案例分析10*2 综合运用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或者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1879) 代表人物:其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对象为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方法为内省法。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
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 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3)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4)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美。
华生(1913)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斯金纳、托尔曼、赫尔个体心理 心理过程个性差异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心理状态:注意、灵感、心境、激情、信心、决心、犹豫等主要观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科观察的外显的行为(环境决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并提出了著名的S-R公式;(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者: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主要观点1 一切活动有本能驱动。
2 强调潜意识的作用。
提出了意识与无意识之分。
3强调早期经验。
4 主张心理学应关注人的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层次。
5其理论建构的动力学基础是本能论。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是当时心里学领域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
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6)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主要观点: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被行为主义所忽视的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而不是只根据个人的内省报告。
(7)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四种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有目的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实验者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研究其心理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注意: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人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感知某一事物。
(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递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
知觉含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模式识别是人的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合。
如:一幅肖像、一个单词或几个单词构成的句子等。
当人能够确认它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并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别开,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就是感觉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
结构优势效应结构优势效应指人在识别外界物体的时候,物体的整体结构对识别物体本身所起到的有利作用。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形状、大小、明度、颜色,(恒常性)知觉类型:(选择题)一、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方位知觉4、深度知觉二、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1、真动知觉2、似动现象3、运动幻觉三、超感知觉与错觉记忆的种类: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①动作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经过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技能形成的基础。
②形象记忆,是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
③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及其文字、数字符号为内容的记忆。
所储存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反映事物内涵、意义、性质、规律的那些单词、定义、公式、定理、规则等。
④情绪记忆(情感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例:触景生情⑤情节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
2、根据记忆的理解情况划分:①理解记忆,是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而产生的记忆。
比如,对于一些科学概念、范畴、公式、规律、历史事件和文艺作品等有意义的材料,用这种记忆比较有效。
②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3、根据材料组织的性质分类:①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例如,一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先前的动作要领的学习是陈述性记忆,动作技能形成以后,形成了某项动作后的操作动作是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的意识划分:①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②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比,是指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它的特点是,强调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遗忘数量先多后少。
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材料,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
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的重要性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如何增进记忆与减少遗忘采用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反复识记和尝试回忆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识记的数量和程度要适当增强记忆学习的目的性根据记忆材料的性质(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把整体记忆与部分记忆相结合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人的思维过程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2、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3、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分散思维: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1、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解答题)适宜的表征:能否对问题进行适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个人因素☐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知识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又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妨碍问题的解决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问题解决,消极的情绪会成为问题解决的障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基本需要:a生理需要。
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最基本、最原始、最强有力)b安全需要。
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与他尊)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成长需要:e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f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g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需要层次间的关系:a、由低到高依次出现b、各层次需要在人群中比例依次减少c、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种水平积极方面:1、普遍性2、层次性、结构性3、揭示了需要产生的规律消极方面:1、忽视了人类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2、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3、概念抽象动机:定义: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①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②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
动机产生的条件:a、内在需要b、诱因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内容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