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是对医学本质、医学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的总体认识、总体概括。
医学模式的演变:神学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疾病谱: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的疾病顺位表。
死因谱:按死亡率,从高到低排列的死因顺位表。
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疾病: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失常或是病理状态的医学判断或临床判断,可通过体检、化验、人体测量及其他检查加以确定,这是一种生物学尺度。
病患:是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对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失调的判断,它是一种感觉尺度,是一种个人主观上的疾病感觉。
患病:是社会对个人健康状态的判断,是社会对疾病的承认,是一种角色判断,反映一个人在健康状况方面所处的社会地位,即他人认为此人处于不健康状态,它是一种行为尺度整体健康观: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视健康为多维系统,视机体为一个整体。
要求躯体、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共同成长和协调发展,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第一级预防措施:①改善环境措施②自我保健③健康教育二级预防措施:①早期发现②早期诊断③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①病因明确的,主动的采用一级或二级预防②病因不明的,采用二级或三级预防,特别是二级预防为重点③无发病先兆的,只有采用三级预防④可逆者,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⑤不可逆者,应加强一级预防五层次预防:个人预防、家庭预防、社区干预、国家级预防、国际预防环境:1.自然环境: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2。
社会环境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染的来源按性质分: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至环境中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污染物。
生物浓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将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并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
某些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逐渐升高,这种现象就是生物浓集。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慢性作用:污染物大多以低剂量,长时期排入环境中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慢性作用。
3远期危害:“三致”(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过敏性反应免疫抑制公害病:由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影响较大的地区性疾病,是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的发病规律为山区—丘陵—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
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发病率最高,轻病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地质环境缺碘是流行的主要原因碘缺乏病的预防:在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病区利用各种方式补碘:(1)碘盐向食盐中加入碘化钾和碘酸钾等(2)碘油(3)口服碘化钾地方性氟病临床表现:(1)氟斑牙:①白垩型:牙釉面无光泽、粗糙,可见白垩线条或斑点,也可布满整个牙面;②着色型:牙釉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颜色改变,浅黄,黄褐或是黑色;③缺损型:牙釉质损害脱落,呈点状、片状凹痕。
(2)氟骨症A、症状:①疼痛:由腰背部开始,逐渐累及四肢,大关节直到足跟。
疼痛一般是持续性酸痛,活动后可缓解,静止后加重,重者可出现刺痛或刀割样疼痛;②神经症状:肢体麻木,蚁走感,知觉减退等感觉异常;肌肉松弛,握物无力,下肢控制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③肢体变形:脊柱生理弯曲消失,活动范围受限;④其他:头痛、头昏、心悸、乏力、困倦等类神经表现;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的功能紊乱等症状。
B、体征:①硬化型:骨质硬化为主,表现为广泛性骨质增生,硬化及骨周软组织骨化所致的关节僵硬及运动障碍,脊柱固定,胸廓固定和四肢关节强直;②混合型:在骨质硬化即骨旁软组织骨化的同时,因骨质疏松,软化而引起脊柱及四肢变形。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机生命,此种化学物称为毒物。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
是主要的进入途径。
汞中毒接触机会:①汞矿石开采、运输、加工、冶炼②有色冶金:提炼金银等贵金属③含汞仪表的制造、使用和维修④化工生产⑤轻工生产⑥军火工业⑦口腔医学中用银汞合金填充龋洞慢性中毒临床表现:①神经衰弱综合征神经功能紊乱②易兴奋症③中毒性震颤汞中毒震颤:慢性汞中毒的症状之一。
早期多见于眼睑、手指和舌,多在休息时发生,口腔炎治疗首选药:二巯基丙磺酸钠处理原则:患者应脱离汞接触,进行驱汞治疗和对症处理。
误服汞盐患者不应洗胃,应尽速灌服鸡蛋清、牛奶或豆浆,保护胃粘膜。
思考题汞中毒的三大临床表现是:1、兴奋症、肾炎、口腔炎2、兴奋症、口腔炎、肝炎3、兴奋症、口腔炎、震颤4、口腔炎、震颤、肾炎5、口腔炎、肾炎、肝炎汞中毒的首选驱汞药为:1、依地酸二钠钙2、小剂量美蓝3、二巯基丙磺酸钠4、硫代硫酸钠5、青霉胺铅中毒接触机会:铅的开采和冶炼;铅及氧化铅的使用铅主要累及血液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管及肾脏等。
慢性中毒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铅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铅麻痹2、消化系统:消化功能障碍、腹绞痛、铅线铅线:由于硫化铅沉积而形成,表现为深灰、紫黑或蓝色的带状或不规则斑块,多见于牙龈的边缘,亦可见于颊粘膜及口腔的其他部位,需与正常人口腔粘膜的色素趁着斑、牙龈慢性炎症和牙垢等相鉴别。
3、血液系统首选药物:依地酸二钠钙思考题铅在体内的主要以--------形式蓄积,主要蓄积部位为---------。
3、首选驱铅药为--------。
4、铅中毒时尿中δ-ALA增加是由于体内-------酶被抑制。
苯中毒的高危作业:石化工人生产苯,化工实验室操作人员。
最严重的行业为油漆业和制鞋业慢性中毒临床表现:①神经系统②血液系统:出血倾向;苯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皮肤损害主要累及器官:急性苯中毒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慢性苯中毒则可致造血系统抑制且白血病发病率升高。
思考题:1、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A、造血系统吸收B、消化系统C、中枢神经系统D、呼吸系统E、循环系统2、静电噴漆可作为下列哪种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A、铅中毒B、四氯化碳中毒C、汞中毒D、苯中毒E、甲醇中毒3、苯中毒检出最高的行业是-------和-------。
4、测定苯的代谢产物------含量,可作为苯接触指标反映苯的接触水平。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1、无机粉尘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的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植物性动物性人工合成炸药染料3、混合性粉尘在生产环境中最为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分散度:物质被粉碎的程度,表示方法是以粉尘直径大小的数量组成的百分比来表示。
尘肺: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的肺组织纤维增生为主的全身性病变。
速发型矽肺:少数病例,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经1-2年即发病。
晚发型矽肺:一部分病例,接触较高浓度的粉尘,但接触时间不长即脱离接尘作业,X线胸片未发现异常,从事非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现矽肺。
矽肺的典型病变:矽结节有机磷农药理化特性:大多呈油状液体,易挥发,常有似大蒜样臭味。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对光、热、氧及酸稳定。
在碱性溶液中分解、解毒例外:敌百虫在碱性液中变成敌敌畏,毒性增加。
有机磷中毒主要临床表现:①毒蕈碱样症状:出现最早:1腺体分泌增加(流涎、多汗)。
2平滑肌痉挛(呼吸困难、腹痛、尿失禁)。
3瞳孔缩小如针尖。
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②烟碱样症状:1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兴奋:血压升高、心动过速。
2运动神经兴奋:肌束震颤,而后抑制呼吸肌麻痹。
③中枢神经症状:头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共济失调、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呼吸中枢麻痹。
治疗药物种类:①特效解毒剂:抗胆碱药阿托品:能缓解毒蕈碱样症状,对抗呼吸中枢抑制。
用药原则:早期、适量、快速、反复给药②胆碱酯酶复能剂③解磷定注射液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有机磷农药比较:1氨基甲酸酯类一般无特殊气味,而有机磷农药有大蒜臭味。
2二者毒作用机理相似,主要抑制乙酰胆碱酶活力。
但氨基甲酸酯类抑制作用轻,恢复快,潜伏期短。
3二者中毒症状相似,但氨基甲酸酯以M样作用明显,一般病情轻,恢复快4氨基甲酸酯中毒首选阿托品气象条件:包括气温、气湿、气流及气压热适应: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表现:①体温调节能力增强②皮温和中心温度先后降低③心血管紧张性下降;就表现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率降低和血压的稳定④醛固酮的分泌增加;肾小管和汗腺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功能增强,汗液中无机盐成分减少⑤细胞可合成一组新的蛋白即热应激蛋白HSP,以保护机体细胞免受高温的损伤。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临床表现:①热射病(包括日射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体温高达40℃以上。
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皮肤干红,脉搏快而无力,呼吸快而浅表,严重时出现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能因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②热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临床特点:肌肉痉挛伴收缩痛。
肌痉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又以腓肠肌较多见,痉挛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
患者往往体温正常,意识清楚。
③热衰竭:这一型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多认为为是因皮肤血流增加,而导致脑部暂时血供减少所致。
多发生在高气温、强热辐射的生产环境。
临床特点: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恶心,呕吐,继之可出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昏厥。
患者的体温正常或稍高。
中暑的诊断:①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②.轻症中暑: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还出现了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③重症中暑:出现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之一,或混合型。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①听觉功能的影响:1暂时性听阈位移a听觉适应b听力疲劳2永久性听阈位移a对高频区的听力损失b噪声性耳聋3爆震性耳聋:②非听觉系统的影响:a 影响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如长期作用可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
b神经衰弱症候群:可出现头痛、耳鸣、睡眠障碍等。
c其他非特异性的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等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1)噪声的声压级和频率(2)接触噪声的时间(3)噪声的类型与接触方式(4)机体的健康状况(5)噪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害物质振动的分类:①局部振动:手传振动,指手部接触振动源,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