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肾癌鉴别诊断
病理:嫌色性肾细胞 癌伴出血、坏死、钙 化。
26-48HU
72-96HU
72-101HU
病理:嫌色细胞癌伴大片状坏死
四、肾集合管癌
起源于肾髓质。 属于少血供肿瘤,以轻中度强化常见,但强化较乳头状肾 细胞癌显著。
肾集合管癌恶性征象显著,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境界模糊
不清 ,易累及肾盂,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病理:集合管癌伴大 片状坏死,腹膜后淋 巴结转移
32-45HU
35-74HU
39-75HU
鉴别诊断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盂癌 复杂性肾囊肿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肾嗜酸细胞瘤 肾淋巴瘤 肾转移瘤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密度不均的肿块,内含血管、 平滑肌与脂肪,其中脂肪为特殊成分,CT为负值,多 为-90~-40Hu。 CT增强扫描见肿瘤内血管成分明显强化,达到血管密 度,平滑肌成分也显示增强,而脂肪成分几乎不增强, 保持原来负值。肾癌很少有脂肪成分,此点极有诊断鉴 别意义。
42HU
54HU
61HU
肾 淋 巴 瘤
60HU
肾转移瘤
肾脏转移瘤常可发现原发灶和其他部位转移灶。 肾转移瘤多呈浸润生长,无边界,少外凸。 增强后常无明显强化。 肾盂常受侵。 多灶性。
左上颌腺样囊腺癌术后三年肾转移
小 结
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其组织学亚型有关。 肾透明细胞癌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 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强化方式为“缓慢升高”。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钙化罕见,是与肾细胞癌的鉴别点 之一。 肾嗜酸细胞瘤内星芒状纤维瘢痕常有渐进性强化,是与 嫌色细胞癌的鉴别点之一伴坏死,侵及周 围肾组织,肾被膜。
29HU
39HU
49HU
三、肾嫌色细胞癌
肿瘤中心多位于肾髓质,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形态规则 的球形实质性肿瘤。 少血供肿瘤,皮髓交界期多为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肿瘤强 化多样,多数强化较皮髓交界期强化明显,大多数肿瘤强 化相对均匀,近30%肿瘤中心可见星芒状或轮辐状改变。 肿瘤较小时,其密度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和囊性变 ,超过38%肿瘤可出现钙化,钙化呈片状,境界可清楚或 模糊。 肾脏肿瘤若大于7cm,均匀一致的轻度强化且伴钙化,则 强烈提示为嫌色细胞癌。
( 左 肾 肿 瘤 嗜 酸 细 胞 瘤 )
肾淋巴瘤
平扫结节较正常肾实质略低,或等密度,CT值10~30H U,增强扫描更易显示,轻度斑片及非均匀强化,CT值 30~50HU。 CT提示双侧肾周间隙内紧密包绕肾脏的肿块应高度怀疑 淋巴瘤。 肾脏排泄功能减退,呈现为持续皮髓质分界和肾皮质的渐退 性增强。 肾淋巴瘤发生癌栓并蔓延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较少。 化疗后复查, 明显好转, 消失, 缩小。
The end !
Thank you !
男 47岁
体检发现双肾囊肿3年,右腰 酸胀痛1月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肾脏肿瘤较为常见,其中以恶性居多,常
见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肾细胞癌、肾盂癌和肾
母细胞瘤,少见者为淋巴瘤和转移瘤。
2004 年WHO肾细胞癌的病理分类
透明细胞癌:约占肾癌的70%, 5 年生存率约为 55%~60%。 乳头状癌: 约占肾癌的15%~20%, 其5 年生存率约 为80%~90%。 嫌色细胞癌:约占肾癌的6%~11%, 5 年生存率接近 90%。 集合管癌和未归类癌,其中集合管癌约占肾癌的1%, 未归类癌罕见。
约1/3患者有肾癌的肾外表现,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快、 贫血、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改变、激素水平改变、尿多胺 升高、血癌胚抗原升高、精索静脉曲张等。
肾细胞癌各亚型的CT诊断
一、肾透明细胞癌
多位于肾皮质,坏死、出血、囊变常见。 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显著强化,与肾皮质强化类似,实质 期强化显著消退,强化方式多为“快进快出”。 强化程度是鉴别肾细胞癌各亚型的最有用参数,发现在皮 髓期CT值>84HU判断透明细胞癌的敏感度为74%,而排 泄期CT值>44HU敏感度为84%。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出血
二、肾盂癌
占肾恶性肿瘤的8-12%,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 病理上属于尿路上皮细胞肿瘤,其中移行细胞癌占80-90%,包 括乳头状和非乳头状移行细胞癌。 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密度高于尿液而低于肾实质,侵犯 肾窦及肾实质,肾盂或肾盏梗阻时,出现肾积水。 不引起肾脏外形改变,为特点之一。 肿瘤轻中度强化。 延时增强扫描造影剂充填肾盂肾盏时,可见充盈缺损。
临床特征
肾细胞癌约占全部肾恶性肿瘤的85%。
多为40岁以后,男女比例为3:1。
肿瘤多为散发。
部分肿瘤可为遗传性,其发病年龄较轻,男女 比例类似,且肿瘤常为多发。
临床症状
早期无特殊表现,常因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 以往根据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诊断肾癌,此为 晚期肾癌的表现,预后不良。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常可见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边缘多不清楚。若累及肾实质表 现为肾脏普遍增大,内有大小不一、不规则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病变周围组织呈环形强化,囊变区不强化。病变常延伸至肾 周,少数可引起腰大肌脓肿;常可见肾盂内并发鹿角形结石。 血管造影是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方法,有助于炎性病变与 肿瘤的鉴别。炎性病变相对特征性血管造影表现为: 病变为少血管区,边缘较模糊。 肾动脉主干一般不增粗,血管分支拉长、变细,向周围 推挤,呈 弧形压迹;肾内血管无粗细不均,无紊乱。 无新生肿瘤血管,无肿瘤染色,无“血池征”,无动静脉瘘。
33HU
174HU
(左肾肿瘤)透明细胞型肾 细胞癌(FuhrmanⅡ级)
121HU
肾透明细胞癌(FurhmanⅠ级)
二、乳头状肾细胞癌
多位于肾皮质,易出血、坏死、囊变,部分乳头状肾细 胞癌边缘可见结节或小乳头样改变。 以轻度不均匀强化常见。在皮质期,实性部分强化明显 低于肾皮质,其后各期强化程度有增高趋势,呈“缓慢 升高”型。 强化程度低于肾嫌色细胞癌。 动态增强肿瘤中心一般无星芒状或轮辐状改变。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几个提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征象
皮质掀起征:是在皮质内生长的肿瘤缓慢向肾外膨胀生长, 最终突破皮质 并将相邻的皮质掀起所致。肾细胞癌呈侵袭性生长,该征象少见, 即使早 期肿瘤因生长迅速掀起皮质, 但随着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掀起的皮质逐渐 被破坏。 肿瘤内血管影: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畸形血管粗大,CT表现为粗圆点 状或条状高密度影。肾细胞癌内的肿瘤血管管径较细,表现为细点状影或 线状影。 钙化:肾细胞癌内出现的几率为10%,是其特征性征象, 肾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钙化罕见。
左肾黄色瘤病
五、肾嗜酸细胞瘤
肾嗜酸细胞瘤为肾腺瘤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肾 实质肿瘤的4.3%。 肿瘤境界清楚,包膜通常完整, 肿瘤为实性, 富血供肿瘤, 囊变坏死少。 33%的肿瘤中心可见纤维瘢痕,纤维瘢痕的出现与肿瘤大 小无明显关系,常有渐进性强化。 CT平扫密度相对较高, 增强扫描峰值出现在皮质期。
复杂性肾囊肿
四、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临床与病理 本病又称为泡沫细胞肉芽肿、肾盂肾炎黄色瘤、肾性黄色瘤病及肿瘤样 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等。 本病少见,病因不明,可能与尿路梗阻、感染和代谢异常有关,常合并 肾结石,以女性多见。 病理上,本病以肾组织进行性破坏、脓肿和肉芽形成、含有大量富有脂 质的黄色瘤细胞为主要特征。 病变始于肾盂及肾实质,进而累及肾周间隙及其他腹膜后间隙,后期发 生纤维化。
病理:高级别尿路上皮样癌伴肉瘤样变
三、复杂性肾囊肿
肾囊肿内含有血液、脓液、间隔、钙化等 ,分为出血性
囊肿、感染性囊肿、钙化性囊肿、分隔(不完全)囊肿 。
复杂性肾囊肿的CT表现根据囊内容物的不同,表现各异,
如分隔性囊肿扫描见其壁和分隔薄而均一,无确切强化 的壁结节或明显的实性部分,出血性囊肿增强扫描未见 强化等。
病例
临床资料 女 33岁,B超示左肾囊肿,拟进一步检查
CT值约25-29HU
诊断思路:
1、有没有病变
2、病变的定位
3、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结合临床
5、诊断与鉴别诊断
(左肾囊肿壁)送检囊壁样组织,囊壁灶区见胞浆淡染 或透明的细胞呈腺管样或小巢状排列,并见薄壁血管分 隔,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