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肾癌鉴别诊断
• 肿瘤较小时,其密度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和囊性变, 超过38%肿瘤可出现钙化,钙化呈片状,境界可清楚或模糊。
• 肾脏肿瘤若大于7cm,均匀一致的轻度强化且伴钙化,则强 烈提示为嫌色细胞癌。
26-48HU
病理:嫌色性肾细胞 癌伴出血、坏死、钙 化。
• (左肾囊肿壁)送检囊壁样组织,囊壁灶区见胞浆淡染或 透明的细胞呈腺管样或小巢状排列,并见薄壁血管分隔,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男 47岁 体检发现双肾囊肿3年,右腰 酸胀痛1月
72-96HU
72-101HU
病理:嫌色细胞癌伴大片状坏死
四、肾集合管癌
• 起源于肾髓质。 • 属于少血供肿瘤,以轻中度强化常见,但强化较乳头状肾细
胞癌显著。 • 肾集合管癌恶性征象显著,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境界模糊不
清 ,易累及肾盂,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肾透明细胞癌(FurhmanⅠ级)
二、乳头状肾细胞癌
• 多位于肾皮质,易出血、坏死、囊变,部分乳头状肾细胞 癌边缘可见结节或小乳头样改变。
• 以轻度不均匀强化常见。在皮质期,实性部分强化明显低 于肾皮质,其后各期强化程度有增高趋势,呈“缓慢升高” 型。
• 强化程度低于肾嫌色细胞癌。 • 动态增强肿瘤中心一般无星芒状或轮辐状改变。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密度不均的肿块,内含血管、 平滑肌与脂肪,其中脂肪为特殊成分,CT为负值,多为90~-40Hu。
• CT增强扫描见肿瘤内血管成分明显强化,达到血管密度, 平滑肌成分也显示增强,而脂肪成分几乎不增强,保持原 来负值。肾癌很少有脂肪成分,此点极有诊断鉴别意义。
肾细胞癌的CT诊断
肾脏肿瘤较为常见,其中以恶性居多, 常见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肾细胞癌、肾盂癌 和肾母细胞瘤,少见者为淋巴瘤和转移瘤。
2004 年WHO肾细胞癌的 病理分类
• 透明细胞癌:约占肾癌的70%, 5 年生存率约为55%~60%。 • 乳头状癌: 约占肾癌的15%~20%, 其5 年生存率约为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几个提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征象
• 皮质掀起征:是在皮质内生长的肿瘤缓慢向肾外膨胀生长, 最终突破皮质 并将相邻的皮质掀起所致。肾细胞癌呈侵袭性生长,该征象少见, 即使早 期肿瘤因生长迅速掀起皮质, 但随着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掀起的皮质逐渐被 破坏。
32-45HU
35-74HU
病理:集合管癌伴大 片状坏死,腹膜后淋 巴结转移
39-75HU
鉴别诊断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肾盂癌 • 复杂性肾囊肿 •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 • 肾嗜酸细胞瘤 • 肾淋巴瘤 • 肾转移瘤
(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 (Ⅰ型)伴坏死,侵及周 围肾组织,肾被膜。
29HU
39HU
49HU
三、肾嫌色细胞癌
• 肿瘤中心多位于肾髓质,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形态规则的 球形实质性肿瘤。
• 少血供肿瘤,皮髓交界期多为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肿瘤强化 多样,多数强化较皮髓交界期强化明显,大多数肿瘤强化相 对均匀,近30%肿瘤中心可见星芒状或轮辐状改变。
80%~90%。 • 嫌色细胞癌:约占肾癌的6%~11%, 5 年生存率接近90%。 • 集合管癌和未归类癌,其中集合管癌约占肾癌的1%,未
归类癌罕见。
临床特征
• 肾细胞癌约占全部肾恶性肿瘤的85%。 • 多为40岁以后,男女比例为3:1。 • 肿瘤多为散发。 • 部分肿瘤可为遗传性,其发病年龄较轻,男女比
• 肿瘤内血管影: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畸形血管粗大,CT表现为粗圆点状 或条状高密度影。肾细胞癌内的肿瘤血管管径较细,表现为细点状影或线 状影。
• 钙化:肾细胞癌内出现的几率为10%,是其特征性征象,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 瘤钙化罕见。
病例
临床资料 女 33岁,B超示左肾囊肿,拟进一步检
查
www.tຫໍສະໝຸດ
CT值约25-29HU
诊断思路:
1、有没有病变 2、病变的定位 3、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结合临床 5、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细胞癌各亚型的CT诊断
一、肾透明细胞癌
• 多位于肾皮质,坏死、出血、囊变常见。 • 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显著强化,与肾皮质强化类似,实质期
强化显著消退,强化方式多为“快进快出”。 • 强化程度是鉴别肾细胞癌各亚型的最有用参数,发现在皮髓
例类似,且肿瘤常为多发。
临床症状
• 早期无特殊表现,常因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 • 以往根据三联征(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诊断肾癌,此为
晚期肾癌的表现,预后不良。 • 约1/3患者有肾癌的肾外表现,如发热、高血压、血沉快、贫
血、肝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改变、激素水平改变、尿多胺升 高、血癌胚抗原升高、精索静脉曲张等。
期CT值>84HU判断透明细胞癌的敏感度为74%,而排泄期 CT值>44HU敏感度为84%。
33HU
(左肾肿瘤)透明细胞型肾 细胞癌(FuhrmanⅡ级)
174HU 121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