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重、难
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
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
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
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
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
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
蝇蛆,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
种学说。

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
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是从哪儿来
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
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
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
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
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
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进行
学习。

自主学习(一)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
了如下实验: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
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
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
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
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
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
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
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
加热后冷却的空气,由于
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
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
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
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
结合图示中的
实验条件,分
析该实验的变
量是否唯一。

阅读巴斯德实
验的经过,组
(9分钟)么没有驳倒“自然发生说”?
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为此,人们争论了很多
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成
功,才彻底颠覆了“自然发生说”,他是如何做到
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11中“探究的基本过
程”,根据巴斯德的实验,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根据提出的
问题,他作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
2.在巴斯德实验中,曲颈瓶的设计与斯巴兰让尼实
验的烧瓶不同在何处?有何作用呢?
3.在巴斯德实验中,设置A瓶的作用是什么?
4.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是空气中的微生物。

阅读巴斯德实验的经过,
仔细分析与斯巴兰让尼实
验的不同之处,结合教材
讨论回答相关问题,体会
生物科学探究实验的过
程。

织讨论回答相
关问题,体会
生物科学探究
实验的过程。

探究点拨(6分钟)过渡:结合斯巴兰让尼的实验和巴斯德曲颈瓶实
验,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1.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
2.在巴斯德实验的两组装置中,有几个条件不同?
在斯巴兰让尼的实验中呢?
点拨:巴斯德在实验中, A瓶的瓶颈竖直,瓶口向
再次仔细观察实验装置,
认真与斯巴兰让尼的实验
装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
实验成功的关键点。

分析讨论后回答:
1.曲颈能使自然的空气接
触到瓶中的肉汤,而空气
中的细菌则不能。

2.巴斯德实验两组装置
中,只有瓶口形态上的差
异,其他条件都相同(两
瓶中的肉汤都能接触到自
通过探究与点
拨巴斯德的实
验过程,了解
科学家的工作
和思维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的一般步骤。

认识到一个科
学的探究过程
并不是一帆风
顺,往往需要巴斯德的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成功的前提
作出假设:符合科学事实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态度和工作方法,仔细分析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有效控制实验变量,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和落实,以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更好地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