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新《保险法》中的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赵 冰今年2月份,新修订通过的《中(以下简称《保险法》)引起了各方热议。
其中,在第十六条中新增的有关弃权和禁止反言原则的内容更是引人关注,相关评论和报道近期不断见诸报端。
据统计,我国寿险及健康险合同纠纷超过一半是由于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拒赔引起的,但事实上,并非所有投保人都是故意隐瞒一些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保险公司往往负有责任。
《保险法》新增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为此类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
一、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的相关概念弃权与禁止反言的原则最早来自于英美法,后被大陆法所吸收,在大陆法系各国家的保险法中以最大诚信原则的形式得以体现。
但最大诚信原则的概念范围要比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更为宽泛。
除了弃权与禁止反言,最大诚信原则还包括如实告知、保证和说明三项内容。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的概念被弱化,其重要性也没有得到体现。
因此,有必要先对弃权和禁止反言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加以略述。
弃权与禁止反言,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原则,其法理基础和适用原则都有所不同。
本文仅就英美学者对其概念内涵的表述加以概述。
1.弃权的概念及适用条件根据英美学者在保险法相关著作中的表述,弃权是指“保险人知道其有正当的理由解除合同或者拒绝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但是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向被保险人传达其放弃该权利的情形。
”要判断保险人的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弃权,可以从以下三点判断:第一,保险人享有基于法律规定或保险合同而产生的如抗辩权等权利;第二,保险人知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事实;第三,保险人作出了弃权的意思表示,这种表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
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点,则可以判断保险人弃权。
举例来讲,在分期支付保险费的寿险合同中,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第二期保险费在超过合同约定的期限六十日后延期支付,而保险人接受了该保费,则意味着保险人放弃了其因投保人延期支付保费产生的宣告合同中止的权利。
2.禁止反言的概念及适用条件英美学者认为,禁止反言是指“保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因被保险人虚假陈述或者违反保证或条件时享有撤销合同或者对索赔提出抗辩时,明示或默示地向不知道保险合同有瑕疵的被保险人表明,保险合同是可以执行的,而且被保险人因依赖保险人的陈述而遭受了某些损害,则保险人不得以此等事由对被保险人的请求提出抗辩。
”禁止反言同样有其自身的判断标准:首先,保险人对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作出清楚和确定的虚假意思表示;其次,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人的虚假意思表示予以合理信赖;最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由于该种信赖而蒙受某种损失,而保险人被禁止以此事由主张保险合同无效。
例如,在订立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时,投保人在保险代理人的许可下为被保险人代签名,若被保险人在合同有效期内死亡,则保险人不得以投保人代被保险人签名为由否认合同的效力。
3.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的异同从前文叙述可以看出,禁止反言与弃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禁止反言一般是由合同成立时保险人的虚假意思表示所导致,且这种表示需要投保人给予信赖;而相同点在于,弃权与禁止反言的结果都是保险人抗辩权等权利的消灭,进而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了保护。
二、我国《保险法》中的弃权与禁止反言条款1995年,我国《保险法》首次通过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其后,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保险法》于2002年被第一次修改,但那次修改内容主要在于保险业法,对保险合同法涉及不多,对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保护明显存在着不足,弃权与禁止反言的相关内容均未提及。
此次2009版《保险法》的出台,弃权与禁止反言原则首次得以体现。
1.新《保险法》中弃权条款的解析根据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第3款规定:“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三十日不行使而消灭。
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二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不难看出,第3款规定针对的正是保险人弃权的常见情形。
其中,“前款规定的合同解除权”是指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第2款中规定的“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该条款的制定是为了降低保险公司运营的风险,本无可厚非,但在实务中,此款却成为了大多数保险合同纠纷中保险公司拒赔的法律依据。
保险人滥用该条款势必会对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而第3款的补充恰恰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
试想,如果保险人已知投保人有未如实告知的重要事项,却不依照规定行使合同解除权,以便继续获取保费收入,而当其获悉被保险人处于某种危险情形或疾病下时行使解约权,则此时的被保险人将面临无任何保障的境遇。
但在三十日的时限规定下,上述情形则不会发生。
倘若保险人在知情后的三十日内未行使合同解除权,则可认为保险人默示弃权,合同继续有效。
这样一来,既防范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该款的后半部分内容就是通常所称的“不可抗辩条款”,即保险合同成立满两年后,保险公司不得再以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解除合同,其实质亦为弃权原则的扩展。
此规则对于长期人寿保险合同项下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意义重大,同时填补了旧版保险法的空白。
2.新《保险法》中禁止反言条款的解析新《保险法》第十六条第6款规定:“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此款规定背后的理论基础正是禁止反言规则。
“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通常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投保人在订约时故意或因重大失误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而保险人或保险人的代理人已经知道该情况的存在,但出于疏忽或其他原因仍签发了保单;另一种是保险人的代理人替投保人填写保单,甚至包括被保险人的签名,或擅自替投保人隐瞒某些事实;最后一种是保险人的代理人促使投保人替被保险人签名或相信隐瞒某些真实情况可以降低保费且不会影响合同效力。
以上所述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在实务中更为常见。
保险代理人专业知识普遍较低,兼之利益驱使,常常会为提高业绩采取一些违规操作,而这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于保险专业知识及合同条款不甚了解的投保人尤为不利。
投保人出于对“专业的”代理人的信任,按代理人所称或任由代理人对保单进行操作,然而一旦出险,却因未如实告知遭遇保险人拒赔。
根据旧的保险法,被保险人往往会被判定败诉,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作为保险人的利益代表,投保人完全有理由认为代理人作出的表示可以代表保险人的意志。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已经关注于这一问题,从一些法院的判决来看,禁止反言的原则也开始被采用。
此次《保险法》修改将禁止反言条款引入,可谓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这不仅对于被保险人的利益给予了保障,同时对于保险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也不无裨益。
三、新《保险法》中弃权与禁止反言条款的不足与相关建议虽然新《保险法》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也更加适应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市场环境,但单就新增的弃权与禁止反言的内容,依笔者愚见,仍有些许不足,有待改善。
首先,对于弃权的条款,我国《保险法》中只规定“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而瑞士《保险契约法》第8条第3款第4项的规定:“保险人已知或应知隐匿的事实或不实告知之事实时,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日本商法典》第644条第1款和678条第1款中的规定:“但保险人知悉该事实或因过失不知时,不在此限。
”同为大陆法系国家的瑞典和日本在规定保险人对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形时,将保险人“应知”和“因过失未知”也考虑在内。
不难发现,瑞士和日本的相关规定更为严谨。
因为保险代理人的个人行为和保险人的疏忽,都有可能致使保险人应知而未知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形,而仅仅规定“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可能会造成法官在判案时产生疑虑。
其次,实务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在分期缴纳保费的保险合同中,保险人接受投保人延期支付的保费或在获知投保人有其他违约行为的情况下仍然接受其支付的保费。
根据前述内容,这两种情况都应视为保险人的弃权,但《保险法》中并没有相关条款进行约束,这显然对投保人不利。
因为,依据《保险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合同约定分期支付保险费,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险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投保人自保险人催告之日起超过三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或者超过约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当期保险费的,合同效力中止,或者由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减少保险金额。
”保险人接受投保人延期支付的保费,则投保人会认为保险人认可合同继续有效,若此时保险人根据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中止合同,不仅投保人损失了保费,被保险人也失去了相应保障。
保险人在获知投保人违约的情况下接受保费也会产生类似问题。
最后,关于禁止反言的相关规定。
《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其实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对于带有复效条款的保险合同,在合同复效时若保险人明知投保人有未如实告知情节而接受复效申请,同样应该适用禁止反言规则,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保护被保险人的权益。
2009版《保险法》已经出台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故而对法条进行修改并不现实,但《保险法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建议在司法解释中对《保险法》中弃权与禁止反言相关原则的不足进行补充完善,从而为我国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作者单位:西南财大)(上接第18页) 社会整体环境保护意识的水平是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一致的。
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社会文明进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要加强环境风险宣传,提高企业环境风险认识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投保意识。
政府环保主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检查、开办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学习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知识讲座、组织编写和发放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知识普及手册等方式,加强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环境保险宣传,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保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