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法的基本认识及对近因原则的看法

保险法的基本认识及对近因原则的看法

保险法的基本认识及对近因原则的看法
摘要:近因原则是我国保险法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我国,尽管《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近因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法院和仲裁机构对保险纠纷案件处理中,近因原则已成为判断保险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保险法,基本原则,近因原则,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保险法的、指导保险当事人等进行保险活动的根本性原则。

因为我们国家的保险法是“小保险法”,也就是仅仅规范了商业保险。

而商业保险又集中表现为保险契约,所以,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称为保险契约或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

那么,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贯穿于保险契约的磋商、缔结、履行和善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原则。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保险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损失补偿原则、近因原则。

我认为近因原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原则,这次我想谈一谈我对保险法近因原则的看法和对保险法的认识
一、近因的概念
在保险中,通过认定事故责任来确定保险人是否承担保险责任。

保险人是否履行保险合同中规定的赔付责任,并不取决于承保风险或者承保损失是否发生,而是取决于在符合保险合同规定的情况下,承保风险和承保损失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保险法上,通常采用近因原则来判定这一关系,而近因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近因原则的前提。

目前国内对近因的界定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基本上和下面的表述相同:近因指能够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最有效、最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并非指空间上或时间上最接近的原因。

近因原则,是指通过判定承险风险与承保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保险赔偿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指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害结果的形成,应当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是近因,保险人才对产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当今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近因,不是指时间上最接近损失发生的原因,而是指能够直接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效果上有支配力或者有效的原因。

二、近因原则的概念
近因原则是为了明确事故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保险责任而专门设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其内涵是指保险人对承保范围内的保险事故作为直接的、最接近的原因所引起的损失,承担保险责任,而对承保范围以外的原因造成的损失,不负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最早产生于英国,该原则确立之后,被多数国家所采用,近一个世纪来,大量判例足以证明采用近因原则来判断承保风险与承保标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合理性,近因原则已经和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损失补偿原则一样成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保险法上的近因就是保险事故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英美法系国家称其为近因原则,而我国法律称其为因果关系。

三、近因原则的适用规则
近因原则是确定保险事故损失原因与损失结果之间关系的理论,因而主要应用于保险理赔过程中,指导整个理赔工作。

它既有利于保险人,也有利于被保险人。

保险事故的发生,可能是单一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原因,要准确判定近因,实属不易。

在长期保险实践和大量判例中,保险近因原则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具体的适用规则。

在阐述保险近因原则的适用规则之前,首先需要释明的一点是,保险关系上的“近因”是指造成损失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起主导作用或支配性作用的原因,而非时间范畴或空间范畴上与损失最接近的原因。

按照单一原因与多种原因的分类有不同的判断近因规则:
(1)单一原因至损;即保险标的的损害是由唯一一种风险因素或风险事故所造成的,该风险因素或是风险事故即为近因。

如果该原因满足上述近因原则的两个前提条件,保险
人就应当承担保险责任;否则,保险人无责。

(2)多种原因至损;在保险标的的损失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的情况下,持续地起决定或支配作用的原因为近因。

多种原因致保险标的的损害,需分情况处理。

(3)多种原因同时发生;多种原因同时发生,是指每个原因都可以独立造成损失,无需依赖其他原因的情况。

保险公司仅就发生原因属于保险范围的事故承担责任,不属于所保范围的原因造成的事故,保险公司就不应当负责,如果原因之间难加区分,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诸多原因连续发生;所谓多种原因连续发生,即各个原因依次发生,持续不断,前因与后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后因是由前因引起的。

这时,根据多种原因之间联系的紧密度不同而分别处理,该情况最为复杂。

根据英国长期的审判实践所总结出的“链条原理”,阁如果后因是前因的直接、必然的结果,是前因合理连续,自然延续的结果,则将前因认定为近因。

因此,除了所有原因都是保险危险,保险人必然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之外,如果不保危险先发生,保险危险后发生,保险危险是不保危险的结果,那么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如果保险危险先于不保危险而发生,不保危险仅是因果连锁的一环,那么保险人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5)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即各个原因的发生虽有先后之分,但其间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或其中因果关系链断裂。

多种原因间断发生,后发生的事故是独立原因的情况下,如果先发生的原因为不保危险,后发生的近因为保险危险,那么保险人对后发生的承担赔偿责任;反之,如果先发生的原因为保险危险,后发生的近因为不保危险,保险人对先发生的承担责任。

以上适用规则需结合下面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才能展现其判定保险人是否承担保险赔偿责任的指导作用。

另外,在具体案件裁判中,应当注意近因原则与犯罪不赔原则的关系,由于犯罪不赔原则构成保险人的法定除外责任,因此在判断“谁是近因”的过程中,需要分析“犯罪不赔”在具体案件中的具体表现,以准确认定保险人是否应当承担给付保险金之责。

四、我国近因原则建议和看法
保险实务中保险理赔工作的开展和保险纠纷中保险责任的判定,都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探求,因而无法避免地运用近因原则。

保险理赔中,保险责任的承担或者拒绝,保险人凭借的理由往往就是保险事故的原因属于或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

当合同双方对保险责任的承担出现分歧,诉诸法律时,法官要根据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确认保险责任的有无,也自然而然地借助保险近因原则。

尽管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近因原则的认定已然形成一套具体的适用规则,但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对近因原则的运用难免“名不正,言不顺”。

法官自由裁量是否运用近因原则,即使运用也依据个人理解做出判断,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易造成“同案不同判”。

因而,近因原则的适用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

因此,中国亟待完善保险法律,出台新的保险法司法解释,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近因原则的适用。

在立法中明确近因原则,应充分了解近因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其传统理论和最新发展,做出恰当的原则性规定。

针对其适用规则的灵活性和具体性,可将具体、通用的适用规则规定在相关司法解释中。

同时为了科学、严谨立法,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吸收实务当中的近因原则的认定、适用标准,在注重保险法律体系化与外国法和本国法的同构性、兼容性的同时,适当超前地、审慎地进行法律移植,使保险赔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摆脱目前实务判案的混乱局面,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万一,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杜颖,保险法的基本原则,经济与法,2002(2)
【3】刘燕,试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家,2002(2)
【4】李墨,浅谈保险近因原则的意义[J],2011(2):7.
【5】李利,许崇苗;论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中的把握和应用[J],保险研究,2008(7) 【6】王应富,龙伟;保险法近因原则之辨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
【7】秦天琦,论近因原则的认定规则[J],经济与法,2009(3)
【8】朱新才,保险近因原则初探,上海保险,200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