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安大学太白山测量实习报告

长安大学太白山测量实习报告

长安大学太白山测量实习报告班级:2014210802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姓名:何书进目录前言 (3)实习目的 (3)实习安排 (4)实习过程踏勘选点 (4)导线测量 (4)水准测量 (5)碎步测量 (8)实习总结 (10)前言:10月12日我们早早的起了床,收拾好行李,来到图书馆门前集合,等着大巴车。

一共有3个班,同学们都显得有些激动,似乎对去太白山实习充满了期待,叽叽喳喳的讨论个不停。

8点半左右陆陆续续来了3辆大巴车,把我们行李装上车,然后一起坐车向太白山进发。

感觉去的时候走了好远,途中还睡了一会儿,等我再醒的时候,已经差不多到了。

远远的看见了山脉,知道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实习目的:(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重点掌握内业外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控制测量,角度测量(水平角)。

高程测量,水平测量等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掌握角度计算,坐标计算,导线计算等。

(3)、通过完成控制测量的实际任务,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施工放样工作的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4)、熟悉水准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5)、培养我们自己发现并解决困难的能力。

实习安排:时间安排:9月12日踏勘选点9月13日导线测量(我们是第一组)9月14日到17日水准测量9月18日到21日碎步测量分组安排:每个班分为五组,我被分到我们班第一组,和我同组的有组长龚煜同、组员马澜锦、牛岩龙、孙燕飞、周成旺、杨林萍、何书进。

实习过程:踏勘选点中午到达实习基地,吃过午饭,下午,老师带着我们选点。

我们跟着老师从一号点开始选,各个组选好点用记号笔做好标注。

从4号点开始就已经在山上了,有几个点还藏的比较隐秘,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依次选好了19个点,同时也了解了测量的环境和山路的坎坷。

选完了点就给我们每个组分仪器。

选点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邻点间应相互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

(3)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

(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标准。

(5)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导线测量由于我们是第一组,所以老师安排第一天进行导线测量。

13号一早我们就来到了一号点,在那里有老师专门给我们讲解全站仪的使用。

由于人围着老师的人比较多,我也就没怎么听。

好在组里有人听懂了并且会使用的,所以我们组的人也都慢慢的会使用了。

由于1号点人太多,所以我们从19点开始测量,并且是按逆时针顺序。

因为刚开始都不太会,所以就先让会的人给我们示范,我们一边看一边学。

开始由马澜锦先来,他对中整平,由我和周承旺两个人在18和1号点安置棱镜。

前期由于不熟练,使得我们不得不在18号点耗了好长时间。

但渐渐的大家都掌握了测量的技巧,能够熟练的进行操作。

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测了几组,其中在13号点测完去14号点测的时候出现了较大误差,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把这一段设为断点,没有返回测量而是继续向前。

由于这一站点测量同学在此消耗了不少时间,几个组员担心一天测不完,对此表示很不满,并要求只要测的最快的去测。

对此我并不认同,这完全是抛弃了实习的初衷,只是追求速度,而忽视了那些测量并不是很熟练的同学的感受。

但我们组长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我也无话可说。

从此以后我和周承旺在前面安放棱镜,我们的速度快了很多。

但到天黑也仅仅测量到6号点。

计划之后借到仪器继续测量。

水准测量14号依旧是晴空万里,早上把棱镜给了第2组,我们便开始进行水准测量。

同样的,原计划从1号点开始测量,却发现1号点人依旧是那么多,为了加快进度,我们便从2号点开始测。

其中从3号点到6号点是最难的,这段路是个陡坡,上午便已经测完了3号点,却一直无法到达4号点。

中午我们轮流下山吃饭,一边加快进度。

吃完饭再来测的时候,由于昨天在测导线是遇到的情况今天又遇到了,组里周承旺要求给他一个小时的组长时间,由他全权负责,我们都同意了。

周承旺要求每人测量5次,然后换人,每个人对各个工作都要来一遍,以熟悉工作。

然后我们基本上每个人都自己操作了好几次。

虽然组里有人觉得这样会减慢进度,但我们每个人也都从这件事中更深刻的理解了实习的意义,也就没有再刻意去要求速度,组里谁想操作谁就上,轮流休息。

这一天直到快天黑我们也是勉强到达6号点,把水准测量里最难的一段路征服了。

这一天很累,但组里大家都很有兴致。

就像周承旺所说的那样,只是因为大家都有了一个想要去实现的目标——到达6号点,所以每个人干起来都特别有劲,很有活力,累,但也很开心。

总结一下水准测量:(1)先整平,然后瞄准,读数。

(2)水准仪尽量安置在两点之间,要注意控制前后视差。

(3)黑面红面都要读。

(4)站点采用双面尺法进行检核。

(5)闭合,附和水准路线上必须含有已知的高程点。

(6)视距差的积累不得超过10m。

一些注意事项:(1)当水准仪瞄准、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直。

(2)每一测站,要经过对数据的检验,合格后才能搬站;仪器未搬迁时,前、后水准尺的立尺点,则均不得移动。

仪器搬迁了,说明数据的检验合格。

(3)前后尺交替使用,即测完一站后,前尺变后尺。

虽然第一天我们测量的进度不到二分之一,但我们都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水准仪的使用,收益颇多。

第二天,我们看7个人测水准绰绰有余,就分出2个去处理之前的所有数据。

结果出乎意料,误差很大,有几个点要重测。

我们吸取了第一天测量时的一些小毛病,进一步加快了速度。

中午的时候,我们已经测过了山顶,进入了下山的阶段。

第一次全体同意下山吃午饭,不再是仅仅吃馒头咸菜。

吃完饭我们继续加紧测量,组里有人甚至想要今天测完。

虽然我也想,但从上山的路来看,测完是很有难度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天黑的时候我们离山门口还有一小段距离。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这一天的测量同样不乏激情,我们每个人都很卖力。

第三天我们早上借到了全站仪,于是我们兵分两路,我、龚煜同、孙燕飞、杨林萍去测导线,用全站仪把我们第一天剩下的几个点都测完,而马澜锦、牛岩龙、周成旺则继续前一天的任务,争取把水准测完。

由于借我们全站仪的组经过核对数据发现有些点也要重测,于是我们就必须加快进度。

其中,孙燕飞放棱镜的时候放错了一个点,我们又得重测几个点,所以这半天的导线测量做得很匆忙。

另一方面,周承旺他们测水准还是很顺利的。

这一天基本上完成了所有要求测量的内容。

当然,有些数据误差较大的,还得重测。

在消除误差后,我们又花了大约一天的时间去处理数据,把导线和水准测量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

最终得到几张成果表,有组长收起来交给老师。

碎步测量碎步测量是最后一个测量项目了,也是最轻松的了,因为我们可以不上山了,只需要测绘校园。

这次我用到的仪器仍然是全站仪,只是换了一对棱镜。

关于碎步测量的前期工作和测导线是差不多,架好仪器,调平后测量。

不同的是,要先创建一个文件夹,输入相关点的数据,测后视定向,然后对一些点进行测量。

事后还得把数据从文件夹里导出到U盘里。

碎部测量比较琐碎,一小块地方如果建筑物比较多,需要测很多点,需要大量的耐心,刚开始时,我们做的很慢,渐渐的,我们熟练了,越来越快。

一些注意事项:1、尽量详细,包含所能包含的所有。

比如垃圾桶,路灯,井盖,行道树,小路等等。

2、遇到建筑或者地形挡住测量视线的时候,要牵一根导线,导线的点的选择,必须要能测量到之前所挡住的点。

3、测量时要对点进行编号,同时也要在草稿纸上画好学校的草图,在相应的位置标好对应的点号。

4、对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字母进行区分,如:井盖W、路灯L等等。

这个内容第二天所做的大体相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

经过几天的测量,我们完成了对校园的碎步测量。

接下来就是上机画图了。

这个过程要求电脑不仅仅安装CAD,还要有与之匹配可以使用的CASS。

实习的时候没带电脑,就在学校机房里画图。

首先把数据导入U盘,形成一个TXT文件,然后用全站仪自带的光盘装一个数据处理的软件,对导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形成一个CASS可以识别并运用的文件(*.dat),用CAD打开后就可以看见后许多点,每个点都会有测量是记录的编号,对照草图中的编号,和CASS中相关的画图方式进行作图。

如下图:实习总结:这次实习让我对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有了一个更深刻也更生动的理解。

纸上谈兵终觉浅,只有实践才能掌握真本领,而这次实习正是让我学到真本领的机会。

实习,本身的目的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去实践,去实际操作,而不是为了那几张数据。

实习,是在教会我们要把课本与实际结合起来学习。

实习,是让我们体会我们未来可能要面对的东西。

所以,总的来说,实习只会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我所在的这个专业,明确了以后的路。

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