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建设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非线性的教学 软件资源。
➢教学目标改革: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组织架构改革:以问题和项目为依据,对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 。
➢绩效: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中广泛采用绩效这一概念表示工作业绩、 效益,它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一种选择、分析、设计、开 发、实施及评估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人的行为及 业绩 。
➢教育绩效评价:是对教育过程中的绩效进行评价。
结构图
教育信息化六要素间的关系
产业

信息资源与技
技 息
术的应用

信息资源
信息 技 术 人 才
信息
信息网络 化 政 策 、法


标准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也必须适应社会和科学的发展 。
➢教育信息化正在改变着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育体制,进而改变人们的教育观 念、价值观念,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方便的交互环境,利于信息交换、人际及人机交互,支持协作学习与协同作业; ➢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利于主动的意义建构; ➢海量的信息资源,强大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
、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探究的精神; ➢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学习内容、年龄层次等限制。
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根本目标。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 技术 和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利于学习的数字化学与教信息 ,通过数字 化的教与学 ,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
背景信息
➢知识经济是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人口增长、国际竞争等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势在
必行。 ➢199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000年11月,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
环境因素
➢信息技术教于应用环境包括:硬件环境、支持系统、学习工具、学习资源。 ➢影响应用的因素: ★ 软件设计与创作的思想、观念; ★ 必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环境的特点和优势,构建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全新教与学方
式; ★ 克服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某些幅面影响。
影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教师因素
➢全日制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角色的转变:由简单的信源转变为教学信息的创建、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组
软件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怎么办?????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潜在的可能性
➢潜在的可能性 ➢影响应用的因素
环境因素 教师因素 学生因素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潜在的可能性
➢丰富的信息呈现形式(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利于知识的获取与记 忆;
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信息化的含义:信息(核心)、信息资源与技术的利用(目的)、信息网络(基础 )、社会过程(保障机制)。
➢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 家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化的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 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
➢背景信息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育课程整合的阶段、层次说
背景信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 求“大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并“运 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 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教型的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 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模式 “协作性”学习模式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教学结构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 下的、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何克抗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会对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产生重大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
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张建伟
观念
投资
软件
规划
教育 实践
硬件
人件
文化
体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
必然趋势
➢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设计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占有丰 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和促进者;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作 为信息加工工具以培养学生重组、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作为协作学习的工 具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技巧、能力和团队精神,作为研发工具以培养学生 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数字化学与教资源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资源: CD-ROM、数据文件、计算机模拟、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
➢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主要有9类: 媒体素材(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 视频); 题库;试卷库
;案例(有意义的事件或现象);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网络课件 (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软件) ;网络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 学活动的总和);资源目录索引 。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社会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 ➢多媒化:信息设备统一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零时空学习、人际合作与交流。 ➢智能化:教学行为人性化、人际交流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有助于教育中的

➢有助于提高教育 。
知识管理
绩效
知识管理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资本是一种资产,是一种需要管理的资产。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把企业的知识资本交给那些知识工作者用于每天 的各种决定,而这些决定集合起来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
政策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 ➢筹措资金: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多渠道筹措资金。 ➢评估检查与实验研究:教育部评估检查,建立“师范学校”和“试验区”。
机遇和挑战并存
➢千秋伟业,造就了教育和教与技术发展的机遇。 ➢面临挑战:近70万所学校,2亿在校学生,计算机拥有量不足;师生比例失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
封闭式的以知
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
的课程整合、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所有教学都“以知识为中心”,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把学 生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教学课件之内。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 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信息技术或者作为教师讲授的 演示工具,或者作为课后讨论、作业的简单交流工具,或者作为课后练习的辅 导工具。
数字化教学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数字化教学活动方式:是借助学习平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的人与
机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手段、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结构进行的基于数字化学习环 境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基于资源的学习 等是适合于现代信息环境的学习模式。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形式,如同沸水中的青蛙……?!
两项任务,一个目标
➢两项任务: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 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个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 劳动者。
环境 资源
活动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
➢硬件环境:因特网、校园网、多媒体组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 ➢支持系统:方便教师备课、授课、组织教学活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学习的
教学和学习管理平台; ➢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的获取、处理、重组和创建信息,解决问题的工具; ➢资源系统:教学资源库和资源管理系统。
➢何克抗教授认为,长期统治我国学校课堂教学的
以“教”为,中是心以教行学为结主构义为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以建 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以“学”为中心也的存教在学片结面构性;因而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创建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是 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收者;媒体是帮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的工具;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蓝本。在这样一种教学结构下,学生的任务是消 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是被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 验的存储器,而不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