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现代管理发展的特点进入2l世纪,各种社会组织和管理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条件时刻都在发生着难以预见的变化。
与此相应,管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地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对于能否适应不断加快变革条件的管理观念与方法的探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随着“十倍速时代”的时空观、个性的发扬、专业化与柔性化的统一、企业核心资源的重新定义、可持续发展等新概念和新思潮的涌现,2l世纪现代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关键词:现代管理;21世纪;发展中图分类号:c93一、“十倍速”时代的时空观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十倍速”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形胜有形的时代。
随着信息与知识的骤增,以智慧为基础的无形物,如软件、专利、艺术创作等以数字移动的方式迅速复制与传播。
传统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模式与现代社会越来越不相吻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和前任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Grove)说,所有的企业都在根据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来经营,但这些规则有时却会变化,而变化有时甚至是翻天覆地的。
这种变化被格鲁夫称为“十倍速因素”,意为该因素在短期内的能量将增至原来的十倍。
面临“十倍速”变化的时代,以前的管理手段不再奏效,管理者需要不断变革来应对新的挑战。
著名管理学大师盖瑞·汉默在他的畅销书《领导革命》一书中总结道:“21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不连续的世纪。
”“十倍速”的变化将打破世界的连续性,使得整个竞争规则发生改变,谁能够掌握竞争规则。
把握住战略转折点,谁就会在革命性的变化当中赢得竞争力。
在杰斐逊时代(1801--1809),信息从密西西比河传到华盛顿特区要六星期。
60年后,亚伯拉率·林肯在白宫就职时,同样的信息用电报瞬间即可到达。
而在当今时代。
地理因素的作用对信息沟通活动的限制更是大为缩小,这就是时空压缩。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里指出:“80年代是质量的时代,90年代是设计的时代,2000年以后是速度的时代。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根深蒂固的绝对时空观;21世纪,“十倍速”时代的出现使得时空观再度发生变革。
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高新技术所突破。
信息技术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缩短到了“零”,网络连接全球用户,覆盖的范围特别广泛。
“十倍速时代”对于企业经济模式和管理思想的主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交易费用大大降低在传统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对称的,商品在这样的自然空间中要借助于各种中介组织经过多次流通才能完成交易过程。
流通过程的无序以及大量的中介层次的存在,导致交易费用很高。
据统计,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交易费用达到70%。
而因特网的时空压缩效应将大大减少流通的无序和中介层次,使经济活动中由于空间和时间隔离所造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促使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
2、“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市场1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劳动制度,但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它是不分白天黑夜的。
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虽然各地市场有开市和闭市时间,但是如果纽约、东京、香港、伦敦、北京、上海等市场连接在一起,将是24小时不断运行。
因此在因特网环境下,市场是“每周7天,一天24小时制”。
这种“全天候”市场给当代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3、光速经济信息在因特网上的传播速度很快,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将带动整体经济运行速度加快。
如果某种经济活动只依赖原始网络,其经济活动的速度就慢得多。
如果经济活动同时依赖于原始网络和因特网,其速度也将介于二者之间。
如果某种经济活动的平台是因特网,其经济活动的运行速度将加快,其极限点就是光速。
4、赢者通吃社会学家在研究大众传媒时发现如下现象:即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明星吸引了大部分的观众资源,他们称这种现象为“赢者通吃”。
因特网的“时空压缩”效应,可以使消费者很容易接近名牌、名店,少数名牌厂商将拥有大部分的顾客资源,所以因特网将带来“赢者通吃”。
“赢者通吃”在网络经济中的重要含义是优势厂商可以跨行业经营,即亚马逊书店也可以经营百货。
投资者之所以购买亚马逊股票,正是基于“赢者通吃”的考虑。
在这种全球高度竞争的格局下,游戏规则很容易被打破和重新创立。
正如安迪·格鲁夫所说:“你只有两个选择:或者适应,或者死亡。
这个新环境要求两个规则:第一,所有的事情都将发展得更快;第二,任何不太可能做的事情都将被实现,如果不是由你来实现,那么就是由别人在别的地方实现。
”二、个性的张扬网络时代是个英雄陨落和个性凸显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和魅力抒发的时代。
旧文明形态下突兀的英雄是以多数人的畸形和脆弱为代价的,因特网技术造就的网络文明则以整个社会个体能力的提高为本质特征。
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个性压抑和同质化管理,已经渐渐不适应于这个崇尚个性张扬、拒绝同质化的时代。
企业或组织将面临着来自于内、外部两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是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供给相对过剩。
再加上信息无边界的高速流动,给人们寻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提供了可能,这使得企业的产品和竞争策略必须符合个性化时代的特性。
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新时期的员工不再是守在旧式生产线边重复着简单劳动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人。
他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得到劳动报酬,更要追求个性张扬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内忧外患”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寻求应对“个性张扬”的管理。
1、“个性张扬”员工的管理目前,个性化管理开始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个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管理对象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各自拥有的优势,给被管理对象提供独到的管理服务。
个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因人、因时、因地、因材、因过程和因结果而进行的独特的管理方式。
个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以达到人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保证组织目标和效能的有效实现。
2、“个性张扬”的领导者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样的时代中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传统的理论已经从成功者共性的视角描述了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和行为方式,然而一种全新的领导艺术破译方式已经出现——即自我透视。
它的出现破坏了专家们原有的默契,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而引发这场争议的直接导火线是华盛顿麦柯比集团主席迈克尔·麦柯比博士(Michael Macco-by)的文章《自恋型领导者:不得不信,又难免怀疑》。
他指出,在风云巨变的时代,最有力的领导者应该是那些具有自恋倾向的领导者。
他们随心所欲地阐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
他还认为,创造性的自恋主义者认为公司就是自我的延伸,他们以超乎常人的精力、远见和个人魅力将领导者的个人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3、“个性张扬”的企业组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是追求“经营的有效性”还是追求“战略的差异性”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希望能从中寻求差异、发扬个性,运用自身“异质性”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组织的“个性张扬”,不仅仅是简单地选择差异化的战略,而更讲究的是企业经营行为上的“个性张扬”。
三、专业化与柔性化的统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方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福特主义”模式以“泰勒主义”为基础,强调劳动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强化的分工能够把人脑和人手的劳动分离开来,从而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未经培训和初步培训的劳动力。
实际上,“福特主义”逐渐演变成后来的“专业化”或“标准化”生产。
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一方面使劳动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从而提高生产的熟练程度,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节约生产的人力资源以及生产时所使用的物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它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变得种类繁多且变化多端,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福特主义的发展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表现在:(1)市场基础受到动摇。
标准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体系无法适应日趋多样化和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
(2)分配机制遇到危机。
工人工资的持续攀升严重威胁利润,工人对流水线上非人性化劳动的抵抗日益激化。
(3)生产设备的微电子化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范式。
一种更加柔性的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随之产生。
“后福特主义”又称柔性化集聚,它是具有高度灵活和不同柔性化形式的生产模式。
在此模式中,技术(机器或系统)、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体现了柔性化,范围经济发挥了巨大优势。
建立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在此模式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们既运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也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协调和控制。
“后福特主义”中的企业柔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的“柔性”。
企业在劳动数量、劳动技能、劳动工资方面所采取的灵活策略,便是劳动力的“柔性”。
它包含核心员工的“职能柔性”和边缘员工的“数量柔性”两个方面。
2、生产工程的“柔性”。
生产工程的“柔性”包含“柔性机械”和“柔性生产系统”两个要素。
“柔性机械”指的是产业机器人、CNC设备等受计算机程序控制的生产工具。
此类机械只需变换命令即可生产多种产品。
“柔性生产系统”(FMS)是多种“柔性机械”的组合。
计算机技术的产业应用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从而使企业可以面向小规模细分市场而生产多种产品,同时还可以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快速反应生产系统。
3、企业间关系的“柔性”——“产业集群”(Porter)。
它是指从事高度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在区域内建立的既竞争又协作的复杂的网络关系。
它以极其灵活的方式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的状态,从而实现由大企业和完全市场组织所不能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机统一。
四、企业核心资源的重新定义从契约主义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约)的集合,而就资源观(BBV)而言,企业可以视为一系列资源的集合。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and Hamel,1990)认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根基。
从短期来看,公司的竞争力来源于现有产品的价格(绩效),但是从长期来看,公司的竞争力来源于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多角化公司就像是一棵大树。
其根部是提供营养的,它好像是核心能力,树干和主要的树枝是核心产品;而小的分支是业务单元,树叶、花和水果是终端产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的核心资源都是不同的。
半个世纪之前,世界刚刚步入机器化大生产的鼎盛时期,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