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无论是矿质化过 程还是腐殖化过程,都是在微生物直接参与下 进行的。因此,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都必须受 微生物的制约。凡能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 生理作用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 周转。这些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
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掌握土壤 有机质的作用,理解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掌握有机质的调控和有机肥料的量化施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土壤有机质(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 各种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 g/kg
土壤OM的含量差异很大,高的可达20-30%(比 如泥炭土、一些森林土壤),低的不足0.5% (比如一些漠境土和砂质土),在土壤学上一般 把OM>20%称为有机质土壤,OM<20%称为 矿质土壤,在耕作土壤中表层OM的含量一般都 在5%以下,很少有超过5%的。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对C/N的要求不一样。 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分解25-30份的C,大约需要1份的N, 也就是说微生物对C/N的要求是25-30/1。 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不足,微生物就可 能从土壤中吸收有效N用于构成微生物体细胞,从而产生 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N的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和生长,从而使有机物的分解受到抑制。 C/N<25-30/1时,有机物中的N素供应充足,微生物的繁 殖和生长也要快得多,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进行。 实际上大多数有机残体的C/N远远大于25-30/1,比如禾 本科作物的秸秆,其C/N80-100:1远远大于25-30/1,为了 促进它的分解,并防止植物缺N,应该补施一定的化学N肥。
2、含N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等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较易分解,其分解转化过程如下: (1)水解过程 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水解 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其过程是: 蛋白质→水解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多氨酸→氨 基酸。这类物质一般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只为 进一步转化提供原料。 (2)氨化过程 氨基酸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 下,进一步分解产生氨。氨化过程只要温度、湿 度适宜,不论是在好气或者是在嫌气条件下均能 进行。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二、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的过程: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合成复杂 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关于腐殖化过程,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只是了解了它的 一般轮廓,对于其中很多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般 认为腐殖化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微生物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组成腐殖质分子的 原始材料,如多元酚、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肽等); 第二阶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各组成分合成(缩合作用) 腐殖质。在这一阶段中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将多元酚 氧化成醌,醌易和其他组分(氨基酸、肽)缩合成腐殖质 的基本结构单元,然后在微生物及其分泌酶作用下,与其 它结构单元进一步缩合形成复杂而稳定的腐殖质。
(3)硝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将NH4+-N氧化为 NO3--N的过程。
亚硝化细菌
2NH
3
+ 3O 2
2
2HNO O2
硝化细菌
2
+ 2HNO
2H 2 O
3
+ 热

2HNO
+
+
(4)反硝化过程 在反硝化菌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
3、含磷、硫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中含P的有机物主要是核酸、核蛋白、磷脂、 植素等。 在好气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含磷和硫的化 合物可分别氧化为磷酸盐(H2PO4-、HPO42-)和 硫酸盐(HSO4-,SO42-)。 在嫌气条件下,含硫蛋白质分解为硫醇类(含SH基的化合物)和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
氨化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水解:RCHNH2COOH + H2O
→RCHOHCOOH+NH3
或 RCHNH2COOH + H2O→RCH2OH+CO2+NH3
氧化:RCHNH2COOH + O2 → RCOOH + CO2 +
NH3 还原:RCHNH2COOH + H2 → RCH2COOH十 NH3 或 RCHNH2COOH +H2→RCH3+CO2+NH3
3. 植物残体的特性 1) 有机残体本身的物理状态直接影响转化的速 率。多汁、幼嫩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而且还能活化已衰弱的微生物。粉碎或切细比大 块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2) 有机残体组成中的C/N比 : 指有机质中碳素 总量和氮素总量的比值,是影响转化速率的根本 原因。同一类植物的C/N比亦随植物的组织老嫩 而不同。
4、脂肪、树脂、蜡质、单宁等的分解 这类物质的分解除脂防族稍快些外,其它均很缓慢,不易 彻底分解,在好气条件下除生成CO2和H2O并放出能量外, 还常常产生有机酸。在嫌气条件下,则可产生多元酚类化 合物(形成腐殖物质的材料)。 5、木质素的分解 植物种类不同,木质素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亦不相同,但其 共同点都含有芳香核,并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组织中, 是最不易分解的植物有机成分。在好气条件下,受真菌和 放线菌的作用,先进行氧化脱水,再缓慢降解,使其原来 分子中的甲氧基显著减少,酚羟基增加,出现烃基,并有 酸化的趋势。木质素降解的中间产物可参加腐殖物质的形 成。在嫌气条件下木质素分解极慢,所以沼泽泥炭土中木 质素含量特别高。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元素组成: 主要是C(52 % -58%)、H(3.3 % -4.8%)、 O(34 % -39%)、N(3.7 % -4.1%),其次 是P、S。此外还有K、Ca、Mg、Si、Fe、Zn、 Cu、B、Mo、Mn等灰分元素。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 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 转化过程,这些过程综合起来可归结为两 个对立的过程,即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 程和腐殖化过程。
土壤中有机残体的矿化作用与腐殖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 两个过程。生物残体的矿化过程是进行腐殖化过程的前 提;而腐殖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 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
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简单有机化合物分解难易顺序 1)单糖、淀粉和简单蛋白质 2)粗蛋白 3)半纤维素 4)纤维素 5)脂肪、蜡质 6)木质素 复杂有机化合物首先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再接上述过程分解。 综上,有机物质矿化的结果,不仅对植物提供了 营养物质,也对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 而且在矿化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有机物的结 构特征和组成,为腐殖物质的形成提供原料。
②微生物吸收第一阶段的降解产物,一部分作为 建造自身的原料,一部分则被彻底转化为最终分 解产物,如CO2、H2O并释放出无机盐(如NH4+、 SO42-、HPO42-等)。
下面以植物残体为例,将各有机成分的一般分解速率和分解 产物简介如下: 1、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 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单糖。 (C6H12O5)n(纤维素)+ nH2O 单糖分解:
一、矿质化过程
定义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 物(CO2、H2O、NH3等),同时释放出矿质营养和能 量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程度常用矿化率来表示:土壤
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每年因矿质化作用所消 耗的有机质数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一般农业土壤有机质矿化率在2-5%之间,自然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起到良好的作 用,在农业上常把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和逐步提 高有机质含量作为土壤培肥的中心环节。河北省 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在1.5%左右,土壤 培肥任务艰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organic matter)的来源和类型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二)土壤有机质类型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1) 新鲜的有机质
(2) 半分解的有机残余物
(3)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褐色 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1.化学组成
(1)糖类、有机酸、醛、醇、酮类以及相近的化合物: 糖类:单糖、双糖、多糖;酸类:葡萄糖酸、柠檬酸、酒 石酸、草酸等;还有一些乙醛、乙醇、丙酮等。可溶于水, 易流失,可被微生物分解;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半纤维素在酸和碱的稀液处理 下,易于水解;纤维素在较强的酸和碱的处理下,才可水 解。均可被微生物分解; (3)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 聚合物。有机化合物中最难分解的一种物质,但可被真菌、 放线菌分解。
1.对于原始土壤:微生物体是土壤OM的最早来源,因为在 风化和成土过程中,在母质中最早出现的是微生物。 2.对于自然土壤:动植物残体是土壤OM的基本来源,当然 还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有机物质。 3.对于耕种条件下的农业土壤来说,在用地与养地的过程中 进行轮作换茬、施用各种有机肥料,使有机质的来源不断扩 大,它不仅包括动植物残体和各种排泄物,还包括各种有机 肥料、微生物制品、有机农药、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等有 机物质。
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究竟有多少能够转化为腐殖质 可用腐殖化系数来表示:单位质量的有机物料在 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下来的量占施入量的百 分数。
不同有机物料的腐解残留率是不同的,同一有机 物料在不同土壤上的腐解残留率也不相同,耕地 土壤一般为0.2~0.4之间。
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