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记忆、思维、想象、情绪

心理学:记忆、思维、想象、情绪

• 学习内容安排: • ①难易结合 • ②不同性质材料穿插复习 • ③同一种材料的中间部分多复习几遍,或者将
完整的内容分成部分,增加开头和结尾的数量 • 学习时间安排:早晚自习
• 2.及时复习 • 根据遗忘的发生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
复习要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进行。 • 3. 分散复习,先密后疏 • 4.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 5.多结合实践
思维
• 动物有思维吗? • 动物的思维是低级的,与人类的思维有本
质的区别。 • 动物思维缺乏概括性 • 动物思维缺乏能动性 • 动物思维缺乏目的性 • 动物思维缺乏预见性
一、思维概述
(一)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 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特性: 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思维的过程
• 1、分析和综合 • 2、比较和分类 • 3、抽象和概括 • 4、系统化和具体化
(3)补偿
健康的补偿 病态的补偿
(4)文饰(合理化)
合理化的逻辑演绎公式:
我不能够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酸葡萄效应
“我不喜欢”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甜柠檬心理
• (5)反向: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
• 如,此地无银三百两。
• (6)逃避: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现实,而 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
如: A比B高 C比F高 D比A高 B比C高 E比D高
E最高
(2)发散思维
如: 某地发生火灾, 火灾是怎样引 起的?
坏人放火 柴草起火
烘烤起火 漏电起火 死灰复燃起火 其他
3、根据创造性程度分
• (1)再造性思维——也叫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 的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
• (2)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①流畅性 ②灵活性(变通性) ③独创性
•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以下 因素的制约:
• ①性质 • ②难度 • ③学习时间的安排 • ④学习巩固程度
3.保持效果的影响因素
• (1)保持效果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 (2)保持效果与记忆材料的长度有关 。 • (3)保持效果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 • (4)保持效果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 。 • 学习程度分为三级:低度学习、中度学习和过度学
1、分析和综合
•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或把复杂 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思 维过程。
•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为一个整 体的思维过程。
•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
2、比较和分类
•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 的思维过程。
• 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重在同中求异, 而非异中求同。
•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
• 心理防御机制需要适时适度的运用。
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
幽默
升华
补偿
坚持
攻击
轻生
退行
文饰
逃避
反向
• (1)坚持:加倍努力,持之以恒,达到目标。
• 如《阿甘正传》
• (2)升华: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 级形式表现出来。
• “化悲痛为力量” • 如屈原、司马迁、孙膑等

试比较12:04和6:35时针和分针组成
的夹角哪个大。
• 2、动作记忆
• 3、情绪记忆
• 4、逻辑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1、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
(二)从识记目的划分
• 1、无意记忆 • 2、有意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2、记忆的自觉性增强,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首先,应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和随
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
“幸福 ,就是有良好理由的痛苦;幸福生活,就是有真正值 得体验的烦恼与忧虑的生活。” ——[马斯洛]
其次挫折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挫折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三)从识记方法划分
• 1、机械记忆 • 2、意义记忆
•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 3、记忆的理解性明显增强,意义记忆占主导
地位 。
(四)根据保持时间分
•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保持感觉刺激 (光、声、气味和触压等)的瞬间映像,保持时 间非常短暂。
• 2、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1分钟以内。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存在。 • 3、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
用组块作为单位测量。 •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7±2个组块。 • 组块的大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 (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 作用:承上启下、加工操作
3、长时记忆
• 特点: • (1)容量无限 • (2)保持时间长
四、记忆规律与教学
• (一)记忆规律 • 1.遗忘的进程 •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
(二)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 1、生理条件 • 2、社会生活阅历 • 3、思想基础 • 4、个性特征 • 5、挫折准备 • 6、期望水平 • 7、目标距离
(三)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及对挫折的 不良认知
• 1、大学生常见的挫折
• (1)与适应不良有关的挫折 • (2)与人际交往及个人发展有关的挫折 • (3)学习挫折 • (4)恋爱心理挫折 • (5)与情感、与自我意识有关的挫折 • (6)与家庭有关的挫折 • (7)与就业有关的挫折
问题情境的影响
• (1)事物的空间排列 • (2)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 • (3)无关刺激的干扰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倒“U”型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最高。
情绪状态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 消极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 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对事物的一般认识用于具 体事物上的思维过程。
• 抽象是对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具体化是对事物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三)思维的种类
1、按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分 (1)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
内容发生的障碍,病人对妄想的内容坚信不疑。
妄想
• ①嫉妒妄想 • ②迫害妄想 • ③影响妄想 • ④夸大妄想 • ⑤关系妄想 • ⑥钟情妄想 • ⑦自贬妄想 • ⑧疑病妄想
情绪
一、情绪概述
• (一)情绪的概念
•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 1、主观体验 • 2、生理唤醒 • 3、外在行为
一、概念 想象: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
新形象的过程。 二、特点 1、以现实为依据 2、新 (借助于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等方
式实现)
三、作用
1、想象对现实有补充作用。 2、想象有超前现实的作用。 3、想象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四、分类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 (二)有意想象 • 1、再造想象 • 2、创造想象 • 3、幻想:包含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 4、妄想: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障碍,是思维的
习。当过度学习程度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 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记忆效果最好。 • (5)保持效果与记忆任务的长久性有关。
• 动作记忆、形象记忆容易保持较长时间; 但抽象材料遗忘较快。
• 抽象材料中有意义的材料及诗歌比一般 意义材料保持效果好。
(二)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 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控制前摄 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快后慢的特点。
保 持 的 百 分 比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 遗忘的原因:
• (1)记忆痕迹的衰退 • (2)其他刺激的干扰 • (3)记忆线索提取失败 • (4)知识的同化 • (5)动机性遗忘
其他刺激的干扰:
•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作用。
•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 干扰作用。
记忆
• 一、概念:
• 记忆: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 和再认)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 1、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 • 2、保持——信息的存储 • 3、再现(重现)——信息的提取
• 回忆的难度高于再认。
二、记忆的种类
• (一)从识记内容划分
• 1、形象记忆
维能力。 •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
生创造性思维。 •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思考题:
•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 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 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
•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把它们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 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和概括
•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和具体化
• 系统化是人脑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的事 物进行分析和归类,形成完整体系的思维过程。
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复述
信息 感觉 记忆
注意 短时 记忆
长时 提取 记忆
未 注意 未复 述加工 未 归类和编码
消失
遗 忘 可以遗忘
1、感觉记忆
• 特点: (1)时间极短 (2)容量较大
(3)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2、短时记忆
• 特点 • (1)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 (2)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