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记忆、思维与想象
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他 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 用节省法计算出保持和遗忘的数量,总结了遗 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 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 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 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 方面结合起来。
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 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 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 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属性或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 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 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 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以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 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反映事物本质或规律性的语词概念、符号 信息。
情绪记忆: 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 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 视机的性能、结构、价格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过 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合 在一起比较,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 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牌的电视机。
分类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在确认事物的主 要特征、次要特征,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基础 上,把事物归入相当的属、种、类之中,揭 示出事物之间的丛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
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 遗忘的进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采用不同的测量 方式,遗忘曲线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总趋势还是和艾 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一致,这表明了人类遗忘过程的基 本趋势。
(一)遗忘的原因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产 生相互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 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所引起的遗忘, 因此又叫动机性遗忘。
形象思维
定义: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 维过渡。 如计算3+4=7,不会对抽象数字进行加减, 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 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具体形象计算。
45平方——珠宝设计师的专属空间
抽象思维
定义: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的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过渡。 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 何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 可以是5张桌子或5把椅子。
(三)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
常规性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方式。
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 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 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知觉特点的影响
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 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原型启发:启发是通过观察其它事物的发展、变化,找出解决问 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 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 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 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特殊类型的定势
(2)抵制遗忘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活动有助于记忆 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多种感官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耳朵听一则材料,3天以后,可以记住 10%的内容 ; 眼睛看一则材料,3天以后,可以记住 20%的内容; 耳、眼并用,视听一则材料,3天以后, 可以记住65%; 眼、耳、手并用,则可以记住80%。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 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 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 何,只要它具有“由三条线段组成”和“封闭图形” 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五、解决问题的思维
(一)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二)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的不同和 储存时间长短分类
1、感觉记忆 (视觉编码)
亦称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对感觉器官 的刺激停止以后,刺激物的映像仍然持续 极短时间才消失的记忆。
1、感觉记忆
特点
在感觉记忆中,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 按刺激原有的物理特征编码的。感觉记忆的 容量较大,在瞬间能储存较多的信息。但保 持时间短,视觉形象记忆约保持1/4秒, 声像记忆大约持续2-4秒。 作用 感觉登记
感知觉:红卫兵、毛泽东、喊口号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出这是文革时期的照片
二、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指概念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指概念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通过思维活动将人类形成的概念转化为个 体头脑中概念的过程。 概念掌握的途径:在日常交际和积累经验中掌握概念,叫日常概 念;通过教学活动,在理解概念内涵条件下掌握的概念,叫科学 概念。
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 结合。
四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 别特性或个别方面。
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 脑和脊髓,将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 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分析, 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
例如生物学的分类,就是以“种”为单 位,由低到高的类别层次为“种”、“属”、 “科”、“目”、“纲”、“门”。在分类 上所属层次越多。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 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 这个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 质的属性。
形象思维: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动作思维
定义:依靠动作进行的思维。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动作 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 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 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 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 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聋哑人靠手势和摆弄对象的动 作进行交往也属于动作思维。
(三)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是对储存的信息提取过程
再认 是对已经识记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 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或形成的概念,是由 一定的外在条件引起的根据记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可 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从回忆的过程是否有中介物引起 联想,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应。
概括为交通工具
如: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好 人坏人都概括为“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感觉: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判断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
思维的间接性的表现
第四章 记忆、思维与想象
第一节: 记忆 第二节:思维 第三节:想象与创造
学习目标
1、说出记忆的概念与分类 2、解释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3、根据记忆的规律说明如何提高记忆的效果 4、描述思维的概念与分类 5、描述在解决问题中思维过程的主要阶段
第一节 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过程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 (2)理解对识记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的影响 (4)复习的影响
(二)保持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把感知的 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 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脑中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储存。
(三)遗忘
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 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遗忘分为两种:一种是永 久性遗忘,即不重新学习,永远不能再认和回 忆;另一种是暂时性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和 回忆,但在适当条件下记忆还可恢复。(舌尖 现象)
干扰效应表现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 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 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
压抑说
在考试时,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试题的答 案,但因为紧张,一时就是想不起来,事后正 确的答案不加思索便油然而生。
2、短时记忆(听觉编码)
概念 :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只有1分钟左右的记 忆。容量有限:7±2组块 (chunk)。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加工过 程。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心复述。
3、长时记忆(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