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流意愿的因素分析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交流意愿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此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运用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影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交流意愿的因素。
关键词:高校;非英语专业;交流意愿;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31-01
一、引言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和理论研究者意识到外语学习过程并非是单纯的语音技能的学习过程。
通过态度、动机、焦虑等方面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的分析,他们认为:情感因素、心里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也影响着这一过程。
交流是外语学习最主要的目标,但是有很多因素却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根本不意愿开口说话,甚至还发现有的学生语音水平很好却逃避任何开口的机会,而有的语音水平有限却抓住一切机会用英语交流,于是对”wtc”(willingness to communincate)的研究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二、”wtc”相关理论
交流意愿的说法最早是mccroskey和baer在burgoon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交际研究领域的,意指为”发起交流的意图及倾向”。
maclntyre在1994提出了一个路径模式wtc是由觉察交际能
力和交际焦虑共同影响的,并且交际意愿直接影响到交际频率。
后来,maclntyre把这一模式应用到二语交流中去,创造了一个六个层面的金字塔状的外语交际模式,后来,日本的tomoko yashima 在2002构建了一个适合于日本英语学习者的交际模式。
这个模式归纳了二语语言程度、动机与看法、二语交际信心和交际的异域视角对交际意愿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其研究中,除了二语语言程度和交际信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余待验证的关系均有显著差异,在maclntyre等人的wtc model基础之上,w.p.wen和richard clement(2003)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学生的交流意愿模式,这个模式从语言学,交际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影响中国学生英语交流意愿的因素。
三、研究设计、对象与结果分析
笔者以wtc model (maclntyre and charos,1996)为理论依据,选取赣南医学院09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对象,一共300人。
其中,男生为193人,女生为107人。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调查由交流意愿、社会环境、个性因素、英语学习动机、英语使用频率几个方面组成,包含100个选项。
前后分别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为98.6%。
其中男生的问卷有191份,女生有105份,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交流意愿状况
统计数据表明: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交流意愿程度总体偏低,87%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通常或完全保持沉默,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在
英语课堂回答问题是一件勉强的事情,大半同学觉得在英语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比较困难。
(二)影响交流意愿的因素分析
1.传统的观念和文化理念
这种状况和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尤其重视集体,这种集体主义观念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希望自己的看法和其他人的不一样,同时,“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十分重要的,“别人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别人会对我的看法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担心丢了“面子”。
2.社会环境
在maclntyre六个层面的金字塔状外语交际模式中,其中包含的一个层面就是社会环境,它强调周围的环境或者说同一团体中或不同团体中的人的态度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所谓的大学英语教学社会环境包括课堂情况、周围的同学和老师。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和熟悉的同学或者朋友讲英语比较没有压力,并且更乐意和认识的人说英语;75%的学生觉得相对于大班来说,在小班发言更轻松,所以大班授课会影响学生的交流意愿;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老师的鼓励、赞许、笑容以及同学生的密切交流都会加强学生的交流意愿。
3.个性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帮助也可能会约束他的语言学习过程。
影响
语言学习的个性元素很多,但外向((extroversion)与内向(intro-version)两方面较显著。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开朗、活泼、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出不怕犯错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往往比较流利,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也可能因为静不下来思考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而导致其掌握的知识凌乱,不系统,并且对语言的深度理解不够; 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文静、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交际,但由于爱好思考,善于利用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语言输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能理解语言的
深层含义。
但由于不善与人交往,因此,其口语能力水平提高较困难。
同时,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没有优劣之分。
可以通过了解自身的个性特征,以扬长避短。
4.情感因素
在maclntyre的金字塔模式中,情感认知因素是排在第五的位置,属于比较稳定的因素,在大部分语言工作者看来,情感因素对于交际意愿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我们的统计结果也表明,情感因素和交际意愿密切相关。
情感因素部分包括:焦虑和对肯定评价的期待。
焦虑是情感因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horwitz等(1986)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产生与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并指出第二语言课堂焦虑包括沟通焦虑(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测试焦虑(test anxiety)及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在课堂上因为对
自己的英语没有自信或者准备不充分,就会产生焦虑,从而影响交际意愿。
所以在课堂上焦虑程度越高,交际意愿就越低。
“负面评价恐惧”指对他人评价的恐惧,对评价场合的逃避,以及对“他人会对自己作负面评价”的预期心理。
在语言课堂上,学生时常当众被人评价,如果是挑剔的评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学生进行英语交际时,尤其是在课堂发言时会有一种对肯定评价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话对学生有很多的影响和压力,当达到了他们的这种期待,是对他们学习的效果肯定,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通过依据“wtc”相关理论,对医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影响他们英语交流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传统的观念和文化理念、社会环境、个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等。
因此,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社会环境、个性因素和情感等方面,并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更好地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
参考文献:
[1]彭剑娥.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多元变量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7(4).
[2]余卫华,林明红.穗港高校学生英语交流意愿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3]谭雪梅、张承平.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能力现状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2(3).
[4]闫传海、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j].外语界,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