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完美版

《湘夫人》教案
教学课题:湘夫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了解《湘夫人》本事及其在文学
史上的影响。
2、技能与情感目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基本词汇;思想艺术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人论世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
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创
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香草是身上的饰品,用来修饰美人,突出美人形象,有时香草也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象征忠
贞贤良之士,就跟“红领巾”感觉差不多。美人用来比喻君王,或者是屈原自喻。他把自己
比成美人,才貌双全就是得不到君王赏识,其实就是个怨妇。
流放背景

(2)楚辞,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
新诗体。注释里说“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
彩。”
与《诗经》四言诗不同,它采用参差不齐的形式,有大量“兮”字,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想象奇特瑰丽,语言铺陈华美,极富浪漫色彩”。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
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的一部诗歌总集。世人称“楚辞体”或“骚体”,并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
类是以《九歌》(共十一篇,《湘君》、《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等)为
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帝尧之女娥
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遂自投湘
水而死。湘水连接洞庭与苍梧,故以舜为湘君,二妃为湘夫人,均为湘水之神。
二、(一)听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逐段疏通课文。
湘夫人降临在北洲之上,
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地吹拂着,
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站在长满白薠的地方啊,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相约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雀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啊,为何挂结在高高的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清晨,我策马驰骋在江边高地,傍晚,却又渡过西面的水湾。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我来相聚,
我将飞快的驾车啊,与她同行远去
构筑宫室啊,在那绿水之中,
修盖屋顶啊,用那翠绿的荷叶。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兰木为房椽,
辛夷装饰门楣啊,白芷装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
剖开蕙草做的幔帐啊,也已支张。

白玉,做成镇席的宝器,
散栽石兰啊,让其四处撒播芳香。
再把白芷覆盖在荷叶屋顶,
又把杜衡缠绕在屋顶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啊,纷纷出来迎接湘夫人,
神灵们一齐降临啊,如云彩满天。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把那罩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恋人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三)以意逆志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
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句写沅湘秋景,清
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
人物的怅惘、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四)佳句赏析 几个疑难点的讲解: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起兴
首先,它点明季节;
其次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
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以景衬情,凄凉寥廓(空旷深远)的景色正衬托出
人物惆怅幽怨之情。

这是早期以景写情范式的绝佳典型:
秋风、落叶 成就 失落、惆怅之情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以自然现象的反常起兴,怀疑自己的爱也没有归
宿,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起兴。沅江有白
芷,澧水有木兰,各自散发芬芳,我心中也有一个美好的人,朝思暮想却不敢对人讲。恍恍
惚惚极目远望,只见流水潺潺。(以水寄情,情思悠悠,水流不断。)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起兴。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
前文相似,也有把这种理解为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看见这种反常景象,认为奇迹就要出
现了,接下来产生佳人召唤的幻觉。
第三段详细描绘了什么?表现了湘君怎样的心情?
湘君用各种香草为湘夫人装饰房子的情景。铺陈得越细致,越表现了湘君的执着深挚的
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一个芳香洁净美丽的神奇世界,作者罗列了十多种植物,来
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想象瑰丽,极富浪漫色彩)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湘君在绝望之余,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
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
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这段表现了湘君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幽
怨矛盾之情。(在爱情面前,神也脆弱。戏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神生死相许”。)

三、主题探究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
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史记·屈原列传》。在《离骚》中屈原将自己比作“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的美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
骚》 。湘君执着追求理想和爱情,受挫也不退缩,因失望多于希望,所以哀怨、焦虑,这一
切都和屈原的身世悲剧相仿。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让我们联想到屈原一
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让我们联想到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让我们联想
到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自我宽慰。

四、艺术特点
主题:香草(物芳)——志洁
湘君的爱情历程——屈原的身世悲剧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
交融的意境。
2、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
4、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触细腻而含蓄
5、诗歌语言单纯自然,有民歌风格,也不失精炼典雅
6、语气词“兮”字的运用,富有节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