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作者:范杰陈俊章余国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第09期
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委员、正阳县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鲁新爱,是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他从2006年7月创建正阳县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以来,充分发挥合作致富功能,使食用菌从分散栽培到有组织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农民社员与合作社共享经营成果的“双赢”之路。

变“单枪匹马”为“联合舰队”
2004年,时任正阳县新阮店供销社主任的鲁新爱看到企业经营不景气,便千方百计为全社职工寻找致富门路。

他从订阅的《农民科技培训》、《农家顾问》、《中国特产报》等科技报刊上发现了种植食用菌能致富的消息,便摸索着干起了食用菌品种培育和种植。

万事开头难。

没有资金买菌种,鲁新爱就四处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作为创业本钱;没有场地,他就向县供销社领导求助,利用乡供销社闲置的仓库栽培白色金针菇;没有员工,就找一些亲戚朋友帮忙。

从购原料到拌料,用旧油桶制作简易锅炉,鲁新爱忙了一个多月。

蒸锅灭菌,就要用三天三夜72小时,蒸了三锅,也就用了整整九天九夜。

鲁新爱被熬得头晕目旋,迷迷糊糊,但后来却因接种、消毒不规范,又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本该销售旺季的腊月出菇,却迟迟不见动静,没有生长出来。

通过找技术员了解,才发现是前期生产过程不规范造成的。

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第一次培育菌种失败了,投入的2万元也算交了学费。

2005年,鲁新爱克服重重阻力决定再种一年试试,先后到安徽阜阳和全国三大金针菇基地河南汤阴县参观拜师学习,回来后又参加了县农广校举办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

还聘请了县农广校食用菌专家做技术顾问,投资100多万元,在新阮店人大代表生态园、中心庙村政协委员示范园里创办占地20多亩,拥有10多个类别菌种生产的“正阳县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多方面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当年销售食用菌200多万元,获利100多万元,并在武汉、郑州等地打开了销售市场。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通过种植食用菌,鲁新爱自己富裕了,也没有忘记乡亲们。

2006年7月,鲁新爱带头创办了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完善了机构,专业合作社下设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

合作社按章程规定领导经济工作,理事会对经营班子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奖罚分明。

并把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经营状况、费用开支以及重点工作的年度工作指标等,张贴在《社务公开栏》内,接受社会的监督,消除社员对合作社的疑虑。

变“间接输血”为“直接造血”
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增加菇农收入、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他坚持全心全意为社员服务。

一是为菇农分析行情,义务提供市场信息250条,提供菌种3600袋。

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服务面达到100%。

在基地举办“田间课堂”,对社员进行分批培训,并向菇农提供科技指导。

三是完成了“黑木耳”、“香菇”两个无公害产品的认证,注册了“长寿牌”商标,提高了市场准入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并开拓了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销售市场,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规避了市场风险。

四是制定了《正阳县食用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并推广实施,依循规程建立并申报了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从栽培环境、原料、水质、仓储、包装等方面严格要求。

同时建立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围绕“四个统一”,即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和销售,确保食用菌质量和品牌效应。

五是建立互助基金会。

合作社至今已对28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因意外遭受损失的社员及特困的菇农支付补助资金30余万元,帮助他们在从事食用菌生产中度过难关,尽快恢复生产,共同合作致富。

阮店乡老阮店村农民张君民,原来家庭贫困无致富门路,在合作社帮扶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办法,两年来种植2万棒椴木黑木耳,获利5万元,依靠栽培食用菌彻底脱贫致富。

县供销社下岗职工马国富,在合作社免费提供菌种,免费技术指导的情况下,2006年种植了以草腐菌为原料的毛背木耳,年底纯收入1.6万元。

变“风险增收”为“保险增收”
在正阳县,与以前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不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除了具备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职能,还具备独立的经营职能。

目前,在食用菌行业,农民主要以卖鲜菇为主,由于收购价格不稳定,一些外地客商和商贩专门收购卖不出去的鲜菇,加工后出口到国外,利润很高,而菇农的收入得不到保障,甚至增产不增收。

自从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菇农可以与外界洽谈业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

合作社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网络,有自己的经济法人代表。

通过签订合同,收购产品,可以简单的加工、包装后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出售,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保护菇农的利益不受侵犯,增加社员收入。

入社农民除得到自己的农产品收益外,还可以参与利润分红。

吕河乡农民马春红自加入合作社后,按照《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栽培香菇500袋,生产的鲜菇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商标、统一销售,每公斤香菇售价比未入会前多30元,增收1.8万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作才能天地宽。

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个由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牵头,相关产业大户集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实体。

已有500个食用菌专业大户与之签订了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经济合同书,建立互利互惠、共同致富、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实行产区定向发展,所需原料、菌种定点收购,购销订单年初签订,采购保护价年初定出;在服务上实行“三保”:保证产前技术培训到位、保证产中科技服务指导到位、保证产后产品收购质量检验监督指导到位。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社员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由最初的阮店乡发展到目前的兰青、西严店、吕河、慎水、雷寨等11个乡镇近千户人家,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累计年实现助农保险增收1500万元,使500多户农民依靠栽培食用菌撑满了钱袋子,步入了小康家庭。

范杰陈俊章余国清
河南省正阳县政协办公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