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麓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治理对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党校于生林二0一四年五月【摘要】祁连山北坡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是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祁连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山区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对于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退化;生态保护;对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甘肃省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省,构筑国家生态屏障,“首要任务是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立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明确界定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一、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位于世界层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
如果说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的“脊”,那么祁连山脉就是其“檐”,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在保障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方面举足轻重。
根据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中的解释: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对相邻环境或大尺度环境具有保护性作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一般就是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相和谐,能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与环境服务,并对相邻环境及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着保障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生态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雪山冰川、草原森林连同所涵养的绿洲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在地理学上的屏障作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北缘,隔断了大陆季风,造就了华夏大地东南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气候格局;生态学上的屏障作用为:祁连山横跨甘青两省,总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中、西段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有大小冰川2859条,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冰储量为800多亿立方米,生成了内陆河、外流河(黄河)和青海湖三大水系,总径流量达到116亿立方米,涵盖了西北3省(区)24个县(市、区)。
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涵盖河西五市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北部,累计长度1940公里,年平均径流量达到74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网状分布的农牧交错带,稳住了巴丹吉林、腾格里等大沙漠,阻断了中西亚与我国西部大沙漠的融合串联,避免了沙漠的东移、南下,守护着炎黄子孙的栖息之所,成为了一条横跨三省(区)的西部绿色生态长城,无论气候如何演替、流域如何消长、多少西域古国如何泯灭在黄沙之中,而生态安全屏障凭借系统巨大的生态缓冲容量,发挥超群的修复功能,应对生态危机,护佑河西仍至华夏文明。
历史上,祁连山曾是草原肥美辽阔,物产丰盛,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其雨水充沛,冰川积雪丰富,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众河不尽之源,被誉为河西起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和甘肃、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源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冰川雪山逐年消融,雪线上升,森林、灌丛退化,草地大规模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山区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山区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我国是个缺水大国,尤其甘肃省缺水更为严重,近年来,石羊河、黑河和疏勒问的连续断流已经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也影响到了甘肃省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证明,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文明得到保护、延伸和发展,就是因为有稳定的生命源,有祁连山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供应,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二、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问题1 .气温不断升高,冰川显著萎缩根据祁连山区1960-2009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年均气温在50年间累计上升了1.67℃,年际变化率为0.033 4℃/a,气候明显变暖;50年间年降水量累计增加29mm,年际变化率为0.570 2 mm/a,降水量微弱增加。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退缩显著,祁连山北坡的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哈尔腾河6个内流区和大通河流域的冰川总面积在1956~2006年间缩减了308.1 km2,缩减率为17.7%。
祁连山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有冰川2000多座,每年融化的72.6亿方米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灌溉着70多万公顷良田,使河西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然而,近2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且积雪面积明显减少。
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结果显示,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
据省水文局观测,祁连山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冻土的厚度测量结果比较,发现近23年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Om。
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木消亡。
由于水源减少,近十年来,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河西走廊绿洲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千里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要道,今为“亚欧大陆桥”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祁连山冰川存亡关系河西走廊安危,如果祁连山冰川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人民的生存。
由于缺水,祁连山相当一部分前山区的低矮灌木植被正在消亡,随之而来的是荒漠化。
在此背景下,沙尘暴正在向山区逼近。
沙尘暴在河西早已屡见不鲜,而且每次大的沙尘暴都会向祁连山蔓延。
沙尘暴之所以步步向祁连山紧逼,除了祁连山外围戈壁的风沙太多外,祁连山自身也正遭受荒漠化的成胁。
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前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据2004年荒漠化监测表明,祁连山保护区前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万公顷,其中重度面积7.7万公顷,极重度面积2.5万公顷。
由于祁连山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使得出山径流明显减少。
2.河道干涸,水源匮乏由于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补给水量减少,中下游水源逐渐枯竭,水文状况日益恶化。
祁连山系前山地带部分大小河流由于缺水造成流程缩短,逐渐演变成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沙乱石,形成旱则涸、涝则泛,山洪爆发,淹没田禾,自然灾害频发,人畜遭灾严重。
1956一1976年祁连山出水年径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65.8亿立方米,减少了16•2%,泉水由24•05亿立方米下降为19•84亿立方米,减少17•8%。
水源的减少,除大气环流是决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功能被削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出山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导致下游凹地天然植被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增加59•24万公顷。
伴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河西走廊的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之间因黑河分水问题屡次发生纷争。
黑河中下游的金塔、高台、额济纳旗也常因黑河争水而发生纠纷,额济纳绿洲萎缩,居延诲干涸,不得不于2001年开始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西水东调"工程及黑河调水工程。
甘肃省内部用水矛盾亦十分突出,每年5至6月的"卡脖子旱"期间,黑河中游地区水事纠纷时常发生。
1993年至1999年,仅张掖市、临译县、高台县就发生水事纠纷152起、水事案件123起,其中多起是因抢水而破坏水利1程的恶性案件。
3. 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退化严重祁连山区森林,历史上因战争等曾数度人为焚烧,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过度放牧、无限度采伐林木,森林质量处于严重退化状态。
肃南县境内林地面积建国初期为200万亩,到1980年减少到167万亩,减少16.5%,林带下限由1900米退缩至2300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4.4%。
如今森林主要分布在深山偏远地带,在浅山区森林已完全消失。
祁连山灌木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由于人为破坏和牲畜的践踏,30%的灌木林已经草原化,灌木盖度和高度分别下降了35%和20%。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垦草伐林、种植农田的行动有3次,第一次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年代,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大搞粮食生产运动,致使大量灌木林被伐,优良典型草地开垦成为农田。
(1949年,肃南县耕地面积186.lhm2,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时间,滥垦草地10000hm2,是1949年的54.5倍);第二次,即“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号召下,肆意垦草种粮,(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时间,开荒草地933hm2,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开垦土地无水灌溉,靠天吃饭,两次开垦的大部分草地面积随即撂荒,原有的自然植被至今不能得到恢复)。
第三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滥垦草地的现象仍燃存在,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伐木、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活动频繁,造戒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肃南县2008年退化草地面积达到120.8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5%,退化草地面积较1983年增加了49.6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