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祁连山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及恢复措施姓名刘宝成班级 14园林三班学号 2014073046天祝县祁连山生态破坏带来的影响及恢复措施摘要: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著名的一大山系,是维持河西走廊整个生态的重要地区。
保护祁连山生态对河西走廊的命脉有着战略性意义。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祁连山生态环境呈现急剧恶化趋势。
主要表现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破坏、土地沙漠化、河水流量减少、植被大面积死亡等。
生态恶化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为此,分析和研究祁连山草地资源的现状,认真总结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发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国土整治及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草地资源的综合合理开发利用,对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实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应在保护和维护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求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也只有在保持和维护河西走廊地区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河西地区以及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对我省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关键字:祁连山,生态,荒漠化甘肃省天祝县地处祁连山脉,天祝县北部是甘肃内陆河石羊河的源头,平均海拔4000多米,以前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人间仙境。
那里是一个牧场有草原面积70.68万亩,主要畜种有绒山羊、绵羊和白牦牛等。
有森林10.54万亩,主要树种有云杉、柏、桦、柳、杨等;野生动物有雪豹、白臀鹿、麝、熊、青羊、蓝马鸡、野雉等;矿产有铜、铁、铝、锌、煤、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稀土等;野生中药材有羌活、大黄等。
主要河流为大水河(石羊河上游)一、祁连山在天祝县境内出现的问题1、首先,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随着牛羊价格的上涨,牧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无节制地增加牲畜数量,弹丸之地却增加了以往几倍的牲畜。
人类只顾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业的发展,不管草场的承载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过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态系统渐渐地衰弱、瓦解,变成了荒漠、沙地。
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量逐渐降低。
牲畜反复践踏压实土表面,造成土壤非毛管孔隙的减少,透气性、渗透性和蓄水能力都受到不良的影响,牲畜践踏频率也随之增加,导致土壤表层压实,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减少,土壤渗透力和蓄水能力减弱。
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坏,植被的高度和盖度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牧过重的退化草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向贫瘠方向发展,好多地方已经寸草不生。
荒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2、过度采矿对生态的破坏由于本地有许多矿产资源,我省大力支持采矿行业,近几年来在我家乡建设选矿厂四座,采矿点六个,有稀土矿,萤石矿,铜矿等为了交通,在山上大肆地挖草皮修路,挖掘机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遇到树就砍,遇到山就炸,修路的原材料如沙土等也是就地取材,山上到处都是路,虽然给牧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修过路的地方加上牛羊的踩踏,裸露地以道路为中心逐渐往两边扩散,部分矿山随意堆弃废矿石、煤矸石等,造成河、道堵塞。
采矿活动中造成地表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
还造成地面的沉陷和含水层的下渗,水位的降低,土壤的含水量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土地干旱,植物死亡,土地沙化导致山上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二、祁连山生态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经武威市流入民勤县红崖上水库,为内陆河。
是武威地区主要水资源,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石羊河灌区是武威市唯一的大型灌区,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造成土壤严重沙化。
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
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南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防治措施1、石羊河是武威市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武威市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
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石羊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南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
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过度的用水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
南营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00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面对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3、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石羊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9)、对于上游特别是源头,控制面源污染,恢复和保护好大石羊滩地的植被,涵养水源,发挥湿地的自净功能,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以水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推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
(10)、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对祁连山源头植被恢复措施(1)、保护祁连山生态,祁连山地区针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而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在林区、生态项目建设区、重要水源涵养区、草场重度退化区,严格落实封育禁牧措施。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快发展设施养殖业,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建设规范的生态养殖场(小区),培育发展现代畜牧业。
应当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及农牧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人工草场、饲草饲料基地和改良天然草原,实行以草定畜,控制载畜量,落实轮牧、休牧、禁牧制度,严格林草植被保护。
通过分析禁牧政策自颁布以来的实施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该政策对植被恢复及对该地牧民生活的影响,针对草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对草地施行一年以上的禁止放牧利用,主要是在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草场进行禁牧。
为了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保护地球环境、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人们都会采取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
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改善了草原退化、沙化的状况,使草原实现了良性循环的生长模式。
(2)、进行畜牧数量限制,政府制定了制度,对牧民牲畜进行摸底调查,经科学方法严格对畜牧数量进行强制限制,并对牧民们进行草原补助金补偿。
几年来畜牧数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草地重新拥有了恢复能力。
(3),进行移民搬迁,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农村贫困人口是新常态下我国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
促进山区移民搬迁户生计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移民群体发展的可行能力为核心,可通过采取增收配套到户,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开展技能培训,增强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植被破坏问题。
(4)严查在祁连山的各种采矿行为目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设置采矿、探矿权144宗,2014年国务院批准调整保护区划界后,省国土资源厅仍然违法违规在保护区内审批和延续采矿权9宗、探矿权5宗。
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突出,严重违背《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上位法的规定,导致自然保护区内违法采矿问题突出2016年年底在新闻上多次暴露了祁连山生态遭破坏事件,于2017年初已将天祝县北部地区选矿厂四座,采矿点六个全部拆除参考文献[1]郄建荣. 祁连山存在大规模无序采探矿生态破坏严重[N]. 法制日报,2017-04-14(006).[2]徐锦涛. 专题研究央视报道我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严重问题的整改查处工作[N]. 甘肃日报,2017-01-17(001).[3]贾玉婷. 甘肃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治理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