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①夜静春山空。
②月出惊山鸟,③时鸣春涧中。
④桂花:木犀的通称。
【注释】①闲:悠闲,寂静。
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
有的春天开花,④②空: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③惊:惊动,惊扰。
有的秋天开花。
时鸣:不时地鸣叫。
王维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
在诗中,人的心境是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
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虚空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
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
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虚空和恬淡。
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也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
为写来写人的心境。
而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又只有在夜间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解析】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这诗主要写春山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果。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月出无声,而山鸟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
《唐诗笺注》:《而庵说唐诗》: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夜静春山空《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
而先着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
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诗意】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
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
寒雨:秋雨。
连江:满江。
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
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
平明: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译诗]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
“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
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
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注释]江畔:江边。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小路。
压枝低: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戏蝶:蝴蝶飞舞,好像在游戏。
时时:常常。
自在:自由安适,不受拘束。
娇莺:娇美的黄莺。
娇:可爱的。
恰恰:恰巧碰上。
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译诗]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歌喉宛转正在啼鸣。
[赏析]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既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注释]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那、你。
[译诗、诗意]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赏析]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八怪”惮、郑燮、李方膺、罗聘等八人。
)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中的代表人物。
注释]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漫卷:随便卷起。
白日:白天。
一作白首。
纵酒:纵情喝酒。
放歌:尽情歌唱。
青春: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襄阳:在今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