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课程学习体会
通过2天的品牌管理课学习,感受颇多,对品牌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一些实际工作聊聊自己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品牌?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个商标,就我自己觉得品牌是商标的提升,是蕴含了多种含义的,同时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甚至是某一品类的代言。
品牌有什么好处呢?让别人准备买什么商品时,就想到对应品类的品牌,可见品牌的力量非常大。
当然这些都能理解,其实我自己觉得品牌最重要的是创建的过程,这是一种持之以恒对理念的坚持,而不是一时的机会主义者。
老师讲的东西听起来都很好,但也要看准中国的国情,毕竟讲课的对象是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者,一些东西也不是很合适。
在现在的中国,做什么都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一有利润,一哄而上,然后就是过度竞争,价格竞争,然后就是一种煎熬局面,不死不活维持着,也许这时就体现出品牌的力量,让品牌来带动销售,带来利润,但中小企业多半处的行业规模不大,可以看得见的规模,也带不来多大的利润,投入积极性就没有,没有各方面的投入,怎么能做品牌呢?品牌一开始就是投入的过程,只是逐渐的才能带来丰厚的利润。
坚实的质量基础才铸就了成功的品牌,老师没有讲到或者没有重点谈的是对质量的坚持,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才是在小投入的情况下,逐渐创出品牌的唯一法宝,无论是处在产业链的哪段。
就像张瑞敏在1987砸了78台冰箱一样,哪怕是微小的质量问题,也不准出厂,这也是海尔品牌的根基,说什么服务,说什么别的附加含义,那都是常年累月坚守质量的基础上,后来才逐渐引申出来的,即便现在,也是质量为本,而在汽车市场上,哪怕是微小的某个零件,在很低的概率中可能会出问题,都会召回整修。
而某个产品如果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什么品牌也无法创立起来,这正是中小企业的困惑,也是短命的原因。
开始时外部竞争不多,上下都重视质量,一心想打出市场来,就做的挺不错,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行业利润的下降,企业领导的懈怠,关注目光也会游离,有时就会投机取巧,产品就会引来市场的抱怨,重视了就调整回来,不重视了或因为某种什么原因,而较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也就慢慢失去了市场,这是中国小企业的通病,扎根于中国的现实环境。
那些现在创出名头的,无一例外的是对产品质量的坚持,是对产品创新的热衷,是对行业前景的坚信,使他们从这些环境中活了下来。
大浪淘沙,是金子,还是沙子,也就逐渐分出来了。
品牌的主要意义是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这点我们平时买东西,非常有感触。
经常弄不明白该买哪种好,而品牌的出现,就让消费者方便了,也变懒了。
一种产品无论外观、大小、颜色、气味、内在品质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除非是适合消费者心理的改变,否则朝来夕去的改变,对消费者是非常的不认同。
品牌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消费者降低选择的成本,而变来变去的,又怎么能让消费者降低选择成本呢,它一样需要试验,即便在买后,它也会惴惴,不知道这次买的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这自然也就没有品牌的认知和认同。
重视市场反馈,以市场反馈来反推质量,从而促进上下对质量的重视,是创立品牌的捷径。
产业链中间的想通过创新性的产品来掌控整个产业链的大多数利润,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产品是不是会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更新更好的体验,其次是不是有足够的实力来宣传推广,不是一般中小企业所容易做到的。
比如英特尔、杜邦、微软,这都是在其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其领先的科研实力和雄厚的资金,也不是轻易
能模仿来的。
意义不是很大。
品牌定位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定价,看在整个行业的产品定价处在哪个层次,是高端还是低端,是曲高和寡,还是面向大众,直接决定了销量等。
同时也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重要的不是其实质的价格,而是这个行业的比较价格,这是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之一。
比如前些年国产电视品牌的崛起,洋品牌一度撤出市场,而随着液晶、等离子等新产品的推出和中国人民收入的提高,现在洋品牌又开始多了起来,这就是品牌随着外部环境改变而进行的改变,或者调整价格,或者产品创新。
这只是我学习之后结合平时工作的一点思考,不足之处,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