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古埃及与俩河流域服饰 背景 1、(河流文明,西方基础)处于地中海的古埃及文明,以及地中海东岸的俩河流域文明,都是以河流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文明,是现代西方艺术、宗教、哲学、政治等一系列文明形成的基础。 2、(动静)由于地理、民族、气候等原因,古埃及和俩河流域表现出一动一静俩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服饰文化上也展示出不同的特点。 3、(披挂)但又总体呈现为“披挂”风格的共性。基本形式用一块方形布料,通过不同的披挂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款式,有时候又通过局部的系扎、别针或缝纫连接,形成不同的风格,每种风格代表一种文明或该文明某个阶段的独有特征。
古埃及 一、地理位置 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世界上第一长河自南向北贯穿全境。 二、自然条件 (1)河水每年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淤泥,成为农作物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哺育埃及文明的“黑土地”。 (2)得益于大海和沙漠的天然屏障,很少有外敌入侵的困扰。 三、历史发展时期 (1)早期王朝和古王国时期
(2)中王国时期 (3)新王国时期 (4)后期王朝时代
四、文化 (1)宗教:因对万物崇拜而产生的宗教 (2)艺术: ① 留下大量壁画艺术 ② 创造了“正面律”“正身侧面律” ③ 一尘不变的艺术风格 2
(3)社会结构:金字塔般的 法老 贵族、大祭司、僧侣、官吏 商人、匠人、手工艺人、画家、雕刻家 农民、劳力、仆人 奴隶、外国俘虏
五、服饰 (1)总述(文物详实,简单,款式无差面料饰品区分等级) 1、炎热干燥的气候有益于墓葬配张品免受外界侵蚀,使得埃及出土的文物丰富详实。 2、服装相对简单、早期全部赤裸上身完全裸露是地位低下者,完全包裹是阶级的象征 3、由于气候炎热和生产力水平底下的缘故服装款式差别不大,通过面料的品质和配饰来区分等级。造型简洁,色彩单纯,与豪奢的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古埃及服饰的最大特色之一。
(2)类型 样式 性别 男 女
里噶丘阿(腰绳) ligature 腰部系绳奴隶、乐师舞者等身份低下人的穿着
罗印·克罗斯(缠腰布) Loin cloth 1、特点:(1)是最原始的服装款式、男女通服(2)材料是本白色亚麻(3)型制上有围裆和兜裆俩种 2、时期:古王国:长度在膝盖以上,这时期的法老缠腰布形制上与普通人一致,但腰间系精致带面料细致压有细褶,前面有镶有宝石和金银饰物的三角挡布,后系一条狮子尾巴。 中王国:缠腰布变长,贵族出现质地轻薄硬挺的长缠腰布套在厚质地的段缠腰布之外的重叠穿法。 新王国:是平民最重要的外穿款式,成为贵族的内衣。 丘尼克(连身衣) Tunic 形制上与吊带裙类似,自胸而下较合体的包裹身体。材料为本白亚麻布 随着历史的进步,衣长变长装饰复杂,女性和男性的品类相同只是细节上有所变化。 3
古王国:仅在膝部以上 中王国:变长变宽松 新王国:出现了窄衣系腰带 中王国之前露乳,之后衣身提高,吊带变宽 比男性长,腰身高、更紧身颜色丰富使用印花面料 卡拉西里斯(贯头衣) Calasiris 1、形制:新王国时期广泛流行男女通用的筒型贯头衣外套,外套里面穿有缠腰布或连身衣;将身长俩倍的亚麻布对折中间开口露出头部,俩侧伸出手臂的口后在侧面竖向缝合。有胸前系带、腰部系带、保持宽松等形式。 2、材料:新王国时代亚麻生产越来越成熟,精致轻巧的半透明亚麻布盛行,人们在上面压上细细密密的褶皱极富装饰性 罗布(长袍) 详见《西洋服装史》p25图例
肖尔(披肩) shawl 穿着场合:18王朝开始王子在公开场合露面时穿优雅而精
致的披肩 穿法是从左前胸向后绕过肩和臀部,围臀一周后到达后补包裹住右肩在左前胸系扎。
与裙子一起形成卡拉西里斯 与男子相比变化丰富。通过袈裟一样裹在身上的叫“多莱帕里”
发饰 1、假发:假发成为古埃及生活的重要内容,假发种类十分丰富。 2、劳动人民留胡须,上层阶级带假胡须成为国王的象征。 3、国王戴王冠,法老戴横条纹头巾耐买西特,平民戴粗布方头巾。女人戴莲花冠冕 古:黑长直;中:大波浪;新:脏辫、戴莲花冠冕
配饰、化妆 无性别之分,上层穿鞋普通人赤足,化妆术发达,配饰多为黄金,发明了玻璃,与宝石一起做成了巨大的项圈耳环手镯等 面料、颜色、纹样 面料:亚麻是古埃及人使用最多的服装纺织品,羊毛仅在外套上使用。 颜色:天然的本白色和稍加处理的漂白色。白色被视为圣洁的颜色。金色和其他颜色只用在配饰腰带等服饰品上。 纹样:大体分为三种: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宗教意义的抽象纹样。 4
两河流域 一、地理位置 位于地中海东部,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二、自然条件 俩河流域上游是石灰高地,中下游为冲击平原。周边地域辽阔,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 三、历史背景 受地理环境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史中贯穿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洪水、掠夺 分为三个阶段 苏美尔时期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亚述时期(巴比伦空中花园) 四、文化 1、总述 鼓噪、热烈、响彻四方余韵不长不断更迭 2、宗教 两河文明的宗教信仰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洪水泛滥的恐惧,因为没有天然屏障导致外来民族的频繁入侵,使人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悲观的阴影,许多不可控的力量锻造出原始的宗教,成为对人们心灵进行安顿和救赎不可或缺的力量。后世的伊斯兰和基督教皆起源于此。 3、艺术 艺术来源于这一地区的部落相继创造的产物,具有多重性,不像埃及艺术的相对统一。 4社会结构 基于早期苏美尔人建立的社会标准,分为贵族、自由民、奴隶三个阶等级,女人处于家庭从属地位。 五、服饰 一、总述 在两河流域,受不断地迁徙、战争的影响,使得服饰具有多样性,使得新文化时而取代旧文化,时而两者共存并互相影响。无法像埃及那样归纳统一。
二、面料 1、羊毛作为俩河流域最重要的产服装面料,不仅本地消费,而且远销国外。其毛织物的织造技术相当复杂。 2、从苏美尔时期开始,流苏就成为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服饰传统。其中卡吾那凯斯最具特色,这种面料仿制羊毛表面效果外形厚重且极富机理感看上去像是层层叠叠的羽毛或花瓣。 3、亚麻也有使用但远不及埃及的精细,其重要程度也远不及羊毛。 5
三、具体类型 样式 时期 初期王朝时期 (苏美尔时代) 巴比伦时代 亚述(新巴比伦)
时代
卡吾那凯斯kaunakes (流苏裙/美苏尔裙) (苏美尔人的穿着) 1、早期无论男女都穿裙子,夏天穿较薄的裙子,赤裸上身,冬天穿较厚的裙子 2、由于羊毛表面绺状装饰物的装饰效果被人们喜爱,故仿制该效果创造出了“卡吾那凯斯”的羊毛流苏面料 3、平民衣长及膝,贵族衣长至踝,裙上的绺状装饰物的多少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与苏美尔人穿着方法类似,多为夏天穿着 至于流苏,常常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装饰在衣物边缘,甚至层层叠叠极富装饰效果的覆盖全身,因此贵族在披肩上采用独特的流苏装饰彰显自己的身份 肖尔shawl (披肩) (闪米特的阿卡德) 1、最基本上衣款式,由方形带流苏面料制成。 2、比埃及的小露右肩方便活动 3、贵族面料好,色彩艳丽 1、形式上沿袭苏美尔人更为华美,流苏精美 2、随着财富的增长披肩上的图案,刺绣也越加丰富 1、较巴比伦变窄披挂方式多样 2、着装方式限于正式场合 3、布满刺绣,嵌有黄金宝石 斗篷cloak 1、用于冬天防寒长至脚踝包裹身体 2、女左男右胸前系扣士兵服装 国王,神职人员专属的类似于袈裟、希玛纯,斗篷面积大,缠绕包身 丘尼克 (连身衣) (混血人种的穿着) 套头需要缝制的长至脚踝的短袖,比包缠式服装更合体,保暖性好男女皆服,妇女系腰带 衣长及膝,系和身份相关的腰带。早期服饰形制相似变化不大所以长时间流行 。缠腰布 平民穿着 发型 受闪米特人和埃及影响由光头洁面到养长头发和胡须,重大仪式带假发假髯 女子留长发梳辫子 对发型格外重视,男女都留卷发,束装饰性发带,男子只留下巴的方形胡须,女子用发网头巾盖头 亚述男人留唇须络腮胡卷曲长发 发型胡须分职业 国王帽子和巴比伦类似但有垂至腰部的流苏 头饰 士兵用的有护耳青铜、头盔 仪式用的黄金大犄角头盔 帽子形状像倒扣的花盆、王冠上插羽毛 几乎没变化,流苏增多,女子带面纱
鞋子 基本赤足,国王在重要场合穿凉鞋 贵族由面料或软皮料的靴子 鞋的款式增多 士兵也穿鞋
首饰 金属工艺发达,各种黄金首饰 数个金属环组成的项圈 喜爱珠宝,首饰种类丰富 6
四、古埃及与俩河文明的差异 1、在地域上,俩河流域北面连接欧亚大陆,东边越过扎格罗斯山脉则与伊朗高原相连远可及印度,可谓气脉贯通,而古埃及地处非洲东北角东临红海南部险滩阻隔,西部是沙漠和高山,北临地中海,在天然屏障庇护不受外族的侵扰的同时也是其对外交流变得极其困难 2、社会上:虽然俩地均盛行对外通商,但俩河流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多,而古埃及与外界来往的显然要困难的多。外族对古埃及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也是埃及3千年历史却发展缓慢而俩河文明发展呈多样性的的原因之一。 3、俩河流域地形复杂,这些地区有的适合农耕有些适于畜牧,不同作物需要的技术不同,掌握的知识不同并以不同的方式安排生产,生活多样性由此产生。而古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河水带来充足的养料,雨水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农民只需要年复一年的遵循相同的规律播种和收割即可保证古埃及的富足繁荣,无需变化。 4综上所述,地形多样则气候多样,地形单一则气候单一,这一点也相应的反映到服饰上,古埃及地处热带沙漠气候,一年四季炎热,服饰单一,而俩河流域高纬度山区四季分明,低纬度平原炎热多雨,因此美索不达米亚的服饰呈现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