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执教人:备课时间:2017年4月使用时间:2017年4月课题:《小石潭记》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1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1 •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2、给加点字注音。
篁1()竹清冽()为坻()为堪()怡然()幽邃()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3. 整体感知文章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在教材每段旁)4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二、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三、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 •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 •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四、合作学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
定点特写。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比喻。
4. 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一一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第一段描写了空竹、水声、小潭以及潭边的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潭水和游鱼。
表现潭水清澈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1. 本文的“景”与“情”: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练习测评:1. 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E.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F.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 2.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 、b 是,c 不是)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D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 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 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 忧。
6. 据要求填空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7. 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曲同工之 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 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 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 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 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 是夷狄,更⑥游鱼、 潭水 寂 (动静结合)(清澈)溪身、岸势 幽深冷曲折蜿蜒) 第三课时C 、F 、G)(多选)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梁攦(I i):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 疏数(c耳: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 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B、乃悟前狼假寐C乃不知有汉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 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凹陷(又作“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 州:设置州郡。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 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1、 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写溪水的语句是2、 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清清:⑶南流数十步 南: 状名: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乙文中描。
⑵以其境过⑷不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