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ppt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文明发展历程第20课西学东渐课件。ppt
①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 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②早期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 认识到西方的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因而政 治上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经济上要 求发展工商业;文化上要求兴学校,推广教育。
三、维新思潮
(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二)维新思想发展(19C90S)
1、背景: (1)经济基础: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壮大; (2)阶级基础: (3)个人:先进人士西学知识增长; (4)政治: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思想家
代表作
如何认识这时期的向西方学习活动?
(1)主要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根本目的: (3)学习内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4)评价: 积极:“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御侮自强 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消极:只停留在思想领域,并没有真正的实践活 动;只是学习技术,没能学习制度。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 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 进行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 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实现自强求富。
•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 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思考:材料体现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 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 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从洋务派中派生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为什么与洋务派分道扬 镳?两派在主张上有何区别?
(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三、维新思潮
(一)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1、主要代表:王韬、郑观应 2、主张: (1)初始立场:最初都支持“中体西用” (2)思想演变:中法战争后 • A、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 B、经济:办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 C、文化:兴办学校,学西方自然科学。 3、评价: (1)积极:启蒙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内容从工商科 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2)局限:没形成完整的理论,未实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概况:
实践: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论 战
4、评价:
(1)冲击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影 响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2)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器物层面,甲午战 败宣告中体西用的失败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 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 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 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 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 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 左右。 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重要因素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 鸦片战争中英交战两年了,道 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中 光皇帝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 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 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 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 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 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 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 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 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 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 是利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接壤?」 所以限也。” 利玛窦 清朝时期——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 两江总督牛鉴对英国火轮船, —— “中国中心论” 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 开始「疑其轮系用牛拉」而有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 人将实情相告,仍然「疑信未 起来。 决」!
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
中国应对态度: 排拒---接受---全盘西化
器物(科技)
开眼看世界(抵抗派) 洋务运动(洋务派)
地主阶级
制度(资本主பைடு நூலகம்制度)
维新变法(维新派) 辛亥革命(革命派)
思想(民主和科学\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 ①中学: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学:西方的近代文化,尤指科技。 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②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 ③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 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注:深思)之士, 学为用”。 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 焦点:要不要学习西方科技 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替皇帝排 比较: 忧解难)。” 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 材料三:“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 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关于如何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思考: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什么是“中学”?什么是“西学”? ②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③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争论焦点是什么?有何 异同?体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
严 复
《 天 演 论 》
提倡自由、平等 翻译; 自由权利; 进化论阐释维新
音
系统介绍 西方近代 文化的第 一人。
思考: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 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把本来保守的孔 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平等思 想的人。请问:如何理解康有为的这种做法?
• 1、是一种策略:减小改革的阻力 • 2、是一种无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活动、思想
实践:办学、变法 特点:中传儒+西资说
方法:
影响
康 《新》 有 《孔》 为 梁 《变法 启 共同点: 通议》 超
移花接木?
领袖,为 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倡西学、兴民权,主张变法,从根本上改 谭 批判专制、等级、 勇士 嗣 《仁学》 变政治制度 纲常礼教 批判最强
同
①民权思想 ②主张君主立宪 ③变革教育(科举)
第五单元
20课 西学东渐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向西方学习
21课 新文化运动 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23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走自己的路
清时期的着装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
三寸(9厘米)金莲的秘密
高跟鞋与被解放的脚
古代交通工具—轿子
陈列于颐和园的慈禧御用汽车
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战败后列强加强对中 国经济和政治侵略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曾国藩 李鸿章 奕 2、代表人物: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境遇,你意识到什么问题?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照例查检 违禁品,翻出3部《海国图志》。这些书最终都被幕府 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 日本,计有15部,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 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① 民族英雄 ② 开眼看世界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 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 各国律例》、《四洲志》, 了解西方情况;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 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 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 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请回答: ①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主要是关于什么方面? 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 ②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工业
江南制造局生产的后膛钢炮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快利枪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兴建 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 模最大的兵工厂。全厂有2000多 名工人,包括16个分厂。
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枪
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
民用企业—— 开平矿务局, 第一个使用机械开 采的煤矿,李鸿章 创办 汉阳铁厂 民用企业—— 汉阳铁厂,张之 洞创办
近代海军: 北洋水师军旗和舰艇
大办教育:
首批三十名 留美幼童
詹天佑——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 吴仰曾——中国第一位矿冶工程师; 蔡绍基——北洋大学校长; 张广仁——第一位在美开业的华裔律师; 梁敦彦——晚清外交家、民初交通总长; 唐绍仪——民初国务总理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 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 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 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 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 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 能负责?” ——李鸿章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