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共1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共13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国际:帝国主义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3)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 为了前线”
从小农经济到社 会主义经济形式 的直接过渡 建立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在生产 力发展基础上逐 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实行公有制,计 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 产。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1918—1921
制定政策必 须要符合国情,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使 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发展;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新经济政策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后需恢复严重的国民经济。 (2)农民不满,频繁暴动。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 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背景
农业
余粮收集制(核心)
固定的粮食税(核心)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的对待大、中、小企业 内 工业 容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戈: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
内容 同: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异:赫: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勃: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戈: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结果 同:都以失败而告终
异:赫、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戈: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 终苏联解体。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分配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 消极
①②
新经济政策“新”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 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 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归纳赫、勃、戈改革在指导思想、内容、结果等方面异同
项目 具体内容 指导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思想 异:赫、勃: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各 国 经 济 体 制 的 创 新 与 调 整
社 会 主 义 苏 联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体 制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苏 联 解 体
第14课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经 美:罗斯福新政 济 二战 大 危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机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调 整
调整原因:惨痛教训;理论基础;实践经验;
借鉴苏联;根本动力。
实行国有化, 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 财政政策调节 福利国家出现
调 整 的 方 式
国家大力 干预经济
“黄金时代”
20世纪50—70年代
影响
“滞胀”时期
1973年以后,对策 国家减少对经济干预
企业经营 方式变革
罗斯福新政内容
1.为什么整顿财政金融是首要环节? ①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②只有恢复银行信用,促进金融体 系正常运作,才能为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提供前提保证。 2.为什么调整工业生产是中心环节? ①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国家有控制的轨道;②有助 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 3.为什么要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 克服农业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促进农业复 苏。 4.以工代赈比直接救济的优点? ①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②刺激消费,增加社会购买力; ③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新”
(2)结果: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8年新经济政策被 废除。 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思考题: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 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 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 关史实回答:(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 “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三个国家改革结果如何? (3)据此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认识。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政; 中国:l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美国:1933年实施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①财富分配不均 ②供需矛盾尖锐 原因 ③政府自由放任 ④股票投机过度 直接原因:1929年美国纽约证交所股市崩溃 特点:①来势猛 ②时间长 ③范围广 ④破环大 影响:①经济破坏强 ②国际关系恶化 ②引发政治危机
目的:①直接目的 ②根本目的 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 ③调节农业生产 罗斯福新政 ④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特点:利用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积极①②③ 局限性 背景:①自由放任主导 ②经济危机反思 凯恩斯主义 核心主张、基本思想 影响:①改变传统经济学观念 ②制定经济政策依据
新政
利用国家政权 在哪? 干预经济发展
结合背景和内容,总结罗斯福新政给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建 设有怎样的启示? 启示: ①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国家间互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②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 调控作用。 ③发挥金融部门的调节作用,引导人们合理投资 ④保障劳工的合法权利,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扩 大购买力,引导合理消费 ⑤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建立福利制度,实行社会救济, 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17课
国家干预经济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
黄金时代 50-70年代
滞胀 1973年后
第15课
第16课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制度 确立阶段 曲是社 折一会 的场主 。深义 必刻建 须的设 不革道 断命路 的,不 探是是 索艰一 实难帆 践、风 。复顺 杂的 、,
探 索 中 形 成
启 示 和 教 训
从国情出发, 农轻重比例协 调发展;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努力 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1991
经济建设必 须尊重客观规 律,不能以行 政命令干预经 济。
大 萧 条 与 罗 斯 福 新 政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