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