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也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现在的许多学生,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感恩之情渐渐淡忘,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并学会感恩,将感恩思想自觉的传递。

1.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知道感恩的重要,就要懂得感恩生命,懂得感恩社会和团体,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感恩朋友和他人。

2.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学生面临任何进步或成功时、面临任何问题或困难
时,教师以不同的语言模式反馈和强化学生的成就或挫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形成各种积极品质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有一位小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成为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

来看看他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老师,是你帮我争取到了参加演出的机会,让我有了展示的平台,非常感谢您,我忘不了您。

其实您完全可以让更好的学生念读教学目标,但您却选择了我,是为了让我在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您让我喜欢上数学”。

教师的语言模式对学生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教师运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心,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其信念增强,成绩提高。

教师采取积极行为,使学生行动与教师所期望的培养目标发生联系,并能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和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师爱,并表达出尊师的感激之情。

只有学生认为感恩很重要,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常常想起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总是心怀感激,并且希望别人过的好。

3.给学生感恩的机会
由于学生表达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需要的,或者学生没有说出“我太谢谢你了”,“我非常感谢你”,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有的学生不但不感激我,还常常气我。

学生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是不会感恩,也不是不想感恩,而是我们大
人有的时候没有给予学生感恩的机会,说的话挫伤了学生感恩的愿望和动机。

其实,教师和家长的本来意思是好的,希望学生学的好,做的好,也不想罚学生,可说出来的话却没有表达本意。

家长和老师不给机会,学生受到了委屈。

学生就没有机会感恩。

每个学生心中都装着很多感激,只是羞于表达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

教师给学生创造积极的氛围,经常引导学生表达感激,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感恩的事,能让学生做了好事后可以减少抱怨,用行动或语言表达出对教师的辅导教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支持帮助,欣赏教师的优点和美德,希望教师过的好。

然后,教师也就自然认为学生们是懂得感恩的人。

学生们总是有很多优秀品质和积极上进的学习愿望,希望教师的肯定。

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保护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回应学生的感激之情,彼此的爱与友谊就会升华,感恩之情也会由衷的表达。

4.学会感恩
学生内心是知道应该感恩的,但常常不知道如何体现在行动上,或者体现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一是引导学生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减少学生的抱怨,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受到教师主动积极的语言风格的影响而学会感恩他人或周围的环境。

二是心态平和,当不如意的事情
发生时能主动去寻找其他选择。

三是能找到生活中许多感恩的事,强化学生表达感恩的行为,最终养成善于感恩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老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要经常性的引导他们反思父母、朋友在他们成长道路上给他们给予的帮助,不要将这些帮助当作一种理所当然。

而是继续将这种帮助向社会传递。

感恩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教师能用积极语言模式来描述和指导,保护好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给学生感恩的机会,不要挫伤学生感恩的愿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亲密感,幸福感,学生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并心怀感谢和感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