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

浅谈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

浅谈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
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梁丽勤
.摘要: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主要体现为以德报德,能够唤起人性的真善美。

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学会感知恩感恩,对周围关心自己的和帮助自己的人进行感激,并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习惯,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渐渐淡化,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困惑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弘扬和倡导感恩文化,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感恩,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构建良好的健康人格和品格的重要途径,更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关注。

笔者结合教育经验,浅析了小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的表现,并分析了原因,也提出了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的表现
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未成年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充分关注,强调了未成年儿童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失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对父母的感恩不仅体现了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更体现了小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弘扬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的小学生对父母没有较强的感
恩意识,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小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是:追求享乐、崇尚名牌、盲目攀比、抱怨父母等。

2、对教师的感恩意识缺失
小学时期对教师感恩,是理解教师辛勤劳动的体现,尊重教师教学成果的体现,更是立志好好学习,报答教师的重要体现。

但是,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自我管理较差,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地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约束,而学生却报之以谩骂教师、私下议论教师、向学校告老师的恶状、反对学校、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是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恩意识缺失。

3、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意识缺失
当今社会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很多小学生从出生到小学都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很少遇到艰苦困难的时期。

再加上家长的娇惯,小学生很容易享受自己的优裕生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国家和社会,不会将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甚至在学习过程中推崇洋文化,朝着洋品牌追求,一心觉得外国的什么事东西都是最好的,遇到一点生活中的困难或者在新闻中看到一些负面新闻,很容易以偏概全,形成了一种比较消极的心态,进而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小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缺失并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和学校,而社会只是一个比较微弱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或者祖父辈的长辈很喜欢将学生的生活中的所有事都包揽下来,将其视为一个小公主,小少爷,
给予了学生过分的娇惯和宠爱,使得学生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个性特征。

此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道德方面不重要,还有一些父母在关于小恩小惠的处理上不到位,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比较偏激的想法,认为自己的心情和享受最重要,并将学习和道德定位为学习第一,道德第二。

因此,很多新时代的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父母的苦心,将所有人的关心和帮助认为是最理所当然的事。

2、社会因素
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社会中的各种不良风气对于学生的不良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环境、风气等对于模仿能力较强、认知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对于艰苦生活的理解不够,对父母的辛劳理解不深刻,却很容易受到社会中的奢华、虚荣、贪财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例如,在小学生在校期间,针对穿着、文具、饮食、娱乐方面进行攀比,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心理优越性较强,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很容易埋怨自己甚至自己的父母。

此外,小学生在网络、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中获得的除了正面的信息之外,还有一些负面信息,他们的认知能力较差,一致觉得优良传统是落伍的表现,只有追求时尚,积极享受才是正确的,久而久之,小学生对于社会的感恩意识就变淡了,认为只有自己才最可靠。

3、学校教育
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与学校的感恩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看重学业,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过多地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得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人格水平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很多学生的正确
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得到有效树立。

此外,因为学校教育的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很多学生觉得只有自己取得优秀的成绩才是王道,而对于家长和父母没有感激之情,纯粹是为了达到自己心安理得享受的效果。

三、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
1、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
百善孝为先,在小学校园里实施感恩父母的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理解父母和孝顺父母,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树立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小学感恩教育中,实施感激父母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会,强化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之情。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感恩班会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讲述父母的艰辛,让父母讲述学生学习的辛苦,强化学生对父母之间的理解,实现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共鸣。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感恩交流会和感恩大集锦,选出最感动的父爱与母爱中的一件事,让学生共同分享父母对儿女的无私的爱,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得以萌生。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节日、父母生日表达自己的爱,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例如,引导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重要日子,并在当天组织学生制作卡片、写感恩信、为父母揉腿捶背洗衣做饭等,表达自己的感情,强化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实施感恩师生的教育
在小学感恩教育中,教师应该加强感恩师生的教育,让学生对于教师、同学拥有一分感恩之情。

尊师重教,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的美德,感激师生是强化师生情,促进学生与教师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重要体现。

为了达到良好的感恩师生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对换,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辛苦与劳累,进而主动理解就爱搜hi,体贴教师,尊重教
师和汇报教师;第二,在每一个教师节,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向教师献真情的活动,通过写心里话、写一首诗歌、唱一首歌曲等来表现对教师的感激之情,强化学生的感恩。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互相合作,组织牵手合作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做有意义的事等来提高学生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实施感恩社会的教育
实施感恩社会的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树立感谢社会关爱的意识,强化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心与祖国系在一起,树立报效祖国、社会的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感激社会与祖国意识的建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祖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感恩社会与祖国的教育呢?第一,组织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国家历史知识的学习,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方式,体验社会对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加强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公益社会活动,从实际的行动中来体现自己的感激之情,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感恩的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需要进行引导和培养,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小学校园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教育的方法应该将说教改成引导,应该从加强学生对父母、师生、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的健康人格得以树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