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概述(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
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她要有丰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感恩,也不仅仅是礼貌而已,她要有帮助他人的心作“地基”;感恩,更不是人为地做秀,她要有希望别人美好的美德作“路基”。
学会感恩,能更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能更懂得进取;学会感恩,能更懂得宽容。
有一份感恩的心,能使学生更快乐和健康地成长。
因此,根据我校的校情,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更能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二)课题的界定与内容界定: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农村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孝敬父母。
(2)尊敬师长。
(3)关爱他人。
(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
(5)感激生命。
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定期请名人、专家进行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安排专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于感恩教育与活动之中。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和具体措施(一)课题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
1、行动研究法: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小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教育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案。
为解决课题研究的重点做好铺垫。
3、文献研究法:了解目前国内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一些经验,搜集有关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4、案例研究。
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适合大部分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在研究的过程中,严格制定季度工作计划,并定期进行小结,制定新的方案,有理有序的一步步进行着。
期间定期开展相关理论资料的学习,阅读相关资料、书刊、杂志,查阅相关网站,调查国内外新的教学信息,做好记录、总结,不走形式,收集学生的典型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典型的教学案例,随时记下研究中的随笔、反思,做好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工作,成员及时的将个人收获体会与其他人交流。
抓住每一次观摩科研案例的机会,同时积极进行组间听、评课活动,做好记录和总结,并从中取长补短,以逐渐摸索新的教学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从学生现实存在的感恩问题入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全校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活学生的“感恩”情怀;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把情感化为感恩行动。
过程:1、准备阶段(2006、3~2006、6)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成员及分工,调查目前农村小学生感恩情况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6、9~2009、7)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
分别组织实施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学会感激别人;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建构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体系,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9、8~2009、12)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列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
并将具体做法、经验总结及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一)课题研究的结果开展感恩教育以来,师生中,会感恩的人多了,与人顶嘴的少了;会做家务的多了,伸手不劳动的少了;会节约钱粮的多了,吃零食进网吧的少了;会助人为乐的多了,与人闹矛盾的少了;会遵纪守法的多了,违规违纪的少了;学习求上进的多了,没进取心、没荣誉感的少了;会讲奉献比爱心的多了,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少了;会讲礼貌、讲道德的多了,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少了。
同学间每天早晨见面时相互问好鼓励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7年学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违规事件,没有出现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从调查中发现,我校的中学生现在已懂得“应尽力为身边的人做些事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要有感恩之心”等道理,有些学生也从行动中表现出来。
有些学生看到老师很累,主动走到老师身边给老师给你一个问候“老师,你很累吧。
”很多学生在家里也会帮忙做些家务。
说明,学生的感恩行为和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老师的视野更加开阔,活动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提高。
相关的论文课题获奖,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丰富的感恩活动中,促进家长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其教育方法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同时,家长的思想也得到了净化、升华。
就如一为家长说的:“学生懂得了要记得他人的好处,要感恩。
我们大人也一样,有了这样心态,一切觉得好了。
”(二)课题研究的结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适时的、是必要的。
感恩教育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有效的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质量与其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
3.以感恩教育带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心理健康更具实效。
4.把感恩教育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使儿童易于接受,是一种新的教育尝试。
5.从感恩教育角度研究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路。
四、课题研究的反思1、感恩教育现在已受到行政部门的重视,但要养成人人怀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
所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长时间的养成,我们任重而道远。
2、我们非常关注学生日常中感恩行为,可如何运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分析评价学生,我们感到困惑。
在以后的工作中,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