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课标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2.背景
师:为什么这个时期江南才得到开发?以前的江南是什么的情况?
点拨: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发展。
3.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是什么?
点拨: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5.影响
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从西汉到宋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过程。
得出结论: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图表,阅读课本: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生: 宋、齐、梁、陈
学生: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二、南朝的政治
1.王朝
师: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哪些王朝?
(展示四个王朝更迭的地理形势图和时间对应图表)
师:由于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政治表现
师:在南朝前期疆域最大的是宋,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
(展示宋武帝和宋文帝的图像)
师:但是在南朝后期,也就是梁朝时期,社会又是如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介绍江南地区
江南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现在泛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
导入新课
1.展示《忆江南》这首古诗词。
2.师:白居易的《忆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依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你知道“江南”在哪里?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开始得到开发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课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读图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学习这一课让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总结提升
板书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背景
(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师: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那么接下来由谁建立了新的王朝?
2.政权特点
师:东晋建立时的政权特点是怎样的?当时的皇帝是不是拥有最高的权力?
点拨: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子弟也都得到重用。司马睿举行继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人口条件: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③社会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政治条件:江南地区统治者采取适当的政策发展经济
还有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4.主要表现
师:江南得到开发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展示相应的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
课题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知道东晋的建立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了解南朝政权的更替情况;
3.知道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和主要表现等。
重点
两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表现
难点
正确分析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知识拓展——关于东晋的门阀政治
4.北伐中原
师: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结果如何?
提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5.走向衰亡
师: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虽然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到了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最后灭亡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主要事件:北伐中原
4.衰亡
二、南朝的政治
1.王朝:宋、齐、梁、陈
2.政治表现:
前朝(宋)——社会安定
后期(梁)——侯景之乱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2.表现:荒地开垦、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3.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