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字理识字
——《酿》教学设计谈
“字理”简单说是构字的原理。
就是依据汉字组构的本身规律,抓住汉字的形与音义的关系,特别注重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形理据的分析,主要运用于识字教学。
字理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又符合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心理,再加上字能构成词,词能连成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能灵活运用,如用字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词义,还可以对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尼赫鲁曾对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
”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汉字的一大特点:表意性。
在观摩了一些“字理识字”教学后,我对字理识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对字理知识的学习,我在《酿》这一课的设计上也尝试了“字理识字”的方法之——图示法。
《酿》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地品格。
首先,我巧妙的运用字理,制定教学“起点”。
“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教学学生入境显得非常重要。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成功的导入,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认真的看我书写“酿”字的繁体字“釀”,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并大声的读。
接着,分析“酿”字是形声。
告诉他们这是“酿”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很多讲究的,“酿”从酉( yǒu),从襄,襄亦声。
“襄”意为“包裹”、“包容(异物)”。
“酉”与“襄”联合起来表示“在谷物中间放置酒曲”、“用谷物包裹酒曲”。
本义:用谷物包裹酒曲的办法造酒。
酝酿,逐渐形成之意。
这篇课文为什么以“酿”字为课题呢?围绕这个“酿”字,一位同学和他的语文老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他们酿出了什么?请大家大声的朗读课文。
我抓住了“酿”字,对他寻根溯源,课堂上板书出他的繁体字“釀”,让学生猜谜,迅速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一次熏陶。
可谓一举多得。
此时,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进入了中高年级,我们更多的进入到理解、阅读、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的阶段。
由此看来,字理好象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其实不然。
中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往往是一词带全文,领全篇的形式。
而字理就是抓住这个时机,以显示它的功效。
接着,借助字理,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世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很少有独立存在的事物,就像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一样。
我在开课的时候就抛出了“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之间会酿出了什么?”这么一个问题,在课中,我紧紧抓住刘东东心情变化前后几
个重点段落以及反映语文老师真诚的接受意见并改正错误的语句的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刘东东心情变化的原因,感悟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接受意见地品格就像酿酒一样,在一点一滴的沟通与交流中慢慢的发酵,最后散发出芳香的气味——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从而让学生受到教育,懂得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进而更加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此外,“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表演法、演示法、迁移法、点拨法、故事法等等。
字理识字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之一。
“字理识字”教学法将这些由点点画画组成的字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激发了学习者的好奇心,使其对汉字本身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怀着一种探索心理自觉主动地去了解汉字的真谛,这样更易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品尝到创造者的快乐,成功者的喜悦,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质量,成为识字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