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 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变态心理: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思维奔逸:意念飘忽、联想过度。

思维联想速度异常加快,表现为明显的话多和语速快,口若悬河。

3思维迟缓:抑制性思维。

思维联想速度异常缓慢,明显表现为话少、语速慢,语音低沉。

严重时达到无言语的程度。

4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并且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

6心境障碍: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7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8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

9强迫观念:也叫强迫性思维,表现为某一概念、形象、想法等在脑子里反复出现,纠缠不休(强迫),明知没有必要,并且主动有意识地抵抗(反强迫),但是始终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10强迫行为: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

往往是借此抵消强迫观念所激发的焦虑,但其缓解仅仅是暂时的。

如强迫洗涤,整理
11分离障碍;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把引起心理痛苦的一些意识活动从整体的意识活动中分离出去。

12转换障碍: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13痴呆: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已获得的职业和社会活动技能减退和障碍,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和丧失,视空间技能损害,定向力、计算力、判断力等丧失,并相继出现人格、情感和行为改变等障碍,且呈进行性加重过程。

14性心理障碍: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除此之外与之无关的精神活动并无其他明显异常。

二重要人物:
克雷培林:德国精神病学家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了桥梁,建立了用于研究变态心理学的实验室,从而成为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创立者。

梅斯维尔:①把“动物磁性说”这一原理用于治疗癔症。

②第一位催眠实践者,开创了催眠疗法,即一种通过人工诱导使人进入精神恍惚、易受暗示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的方法。

四辨析:
1凡是精神功能的亢进或歪曲,称为阳性症状,例如幻觉、妄想、和怪异行为。

凡是精神功能的减退或消失,称为阴性症状,例如情感平淡、兴致缺失、意志减退、言语减少和注意不集中。

2 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的
3 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而使得它的本我从此而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为了免于承担责任或得到很多照顾
4 器质性: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找到胜利解剖上的证据;内部的生理活动已发生变化。

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证据,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5 真性幻觉:幻觉体验来源于外界,具有明确的的定位,通过感官而感觉到的形象生动鲜明,存在于客观空间,不从属于自己,也不能随自己的意愿加以改变。

如幻视和幻听。

假性幻觉:幻觉不用感官而感觉到,来源不明确,幻觉形象不存在于客观空间,仅存在于本人的客观空间,不是由外部投射而来的,是一种意向。

6 思维迟缓主要是联想速度的抑制,思维贫乏是思维内容上的缺乏
7广场恐怖:病人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

社交恐怖: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具有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如恐惧被别人注视。

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
8 惊恐障碍:极度焦虑状态的突然出现,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

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

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9 精神发育迟缓与痴呆:精神发育迟滞:是指个体在发育阶段(通常指18岁以前),由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原因所引起,以智力发育不全或受阻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痴呆, 精神病学术语,指精神原性(如早发性痴呆)的或由损坏脑物质的疾病(如神经梅毒或动脉硬化)引起的智力恶化.原来智能正常,后因为理化和病毒感染等因素的作用,是正常的智能受损,导致智能下降的叫做痴呆痴呆是在智能已获得相当发展之后,由于脑部病损引起的继发性智能减退,可由各种器质性因素所致
10 分裂型人格与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以脱离社会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症状接近精神分裂症,但较缓和。

有严重的人际关系焦虑,社会适应困难;情感淡漠,缺乏生活目标;有短暂的异常期,在异常期间行为怪僻、情绪偏激,但不久会恢复。

分裂样人格障碍”,俗称“孤独性格”。

以孤僻冷漠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常独来独往,少有交际;尽可能少暴露自己的情感;表面上不在意别人的褒奖,内心却过分敏感;对他人冷漠。

11 分裂型人格与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解离症/间歇性人格分离”,别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

人格分裂大致可分为两类:心因性失忆症
(Psychogenic Amnesia)和多重人格症。

分裂型人格: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和分裂样人格患者一样,表现为疏离社会,情感淡漠,但除此以外,他们在思维,知觉和交流方面还有古怪表现,例如魔幻思想,超视,关联感或偏执性思维过程.这些古怪表现提示有精神分裂倾向,但还够不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尽管如此,据信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因方面有弱表现型表达谱变异.
12 强迫性思维和强制性思维:强迫思维有时可以杂乱,甚至内容十分荒谬,但患者无一例外都感到是自己在想,想法都是自己的,即具有“属我性”,此与强制性思维有本质区别。

13 易性癖和异装癖:都有异性化,所不同的是异装癖的异性化只是停留在外貌衣着上,而易性癖的异性化已深入到心理上。

14 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突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压力下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但在压力缓解后这些症状又会基本消失,少数会发展成强迫症。

一个强迫症患者可以在病前并没有强迫型人格障碍。

五基础知识:
1 如何判定其精神活动是否异常?
纵向比较(与过去一贯行为表现比较);横向比较(与周围人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2 精神症状的基本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3 自知力的检查步骤?
4 病理性妄想的特点?
5 神经症的特点?
(1)患者能意识到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着患者的社会功能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6 强迫症患者的特点?
1、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察觉
2、症状具有“属我”性。

3、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
4、患者有强烈抵抗欲望,但难以控制和摆脱。

核心特点:“强迫”与“反强迫”并存
7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附加症状:集中注意和注意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8 躁狂症的临床表现?
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意念飘忽随境转移有目的的活动增加
过分地参与某些享乐活动
9人格分裂的临床表现?
10 人格分裂的子人格交流方式?
11 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
青春型(紊乱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蠢、恶作剧,女性多见为性轻浮。

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

单纯型:特征:退缩、懒散。

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通常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潜伏期才发病。

潜伏期从几日到数月不等,多数在6个月之内,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以上。

主要特征:反复回忆创伤性体验(“闪回”),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警觉性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