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每题5分,考4道题、共20分1、拜占庭建筑拜占庭建筑是诞生于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它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在色彩的使用上,它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建筑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建筑发展而来,盛行于中世纪的高峰与末期。
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主要用于教堂建筑。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盛名的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3、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后广为流行于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弗兰德斯、德国、西班牙等地。
巴洛克是一个贬义词,一般含有奇形怪状、矫揉造作或畸形的珍珠之意。
18世纪的一些古典主义理论家用以嘲讽具有这种奇特风格的艺术。
该艺术主要服务于天主教会,多表现宗教题材和从事教堂装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瓷;具有豪华特色和享乐主义色彩,有时还带有点神秘感;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想象力;强调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结合。
其典型代表为意大利的贝尼尼、弗兰德斯的鲁本斯。
4、新古典主义美术新古典主义美术兴起于18世纪后半期,流行于19世纪前半期,在法国的表现尤为典型,它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相结合,成为具有时代革命意义的美术流派。
新古典主义仍然保留有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特点,但又有所不同,是古典主义美术的飞跃。
它以古典的理想美为典范,同时又从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它强调理性原则,同时又富于时代精神和思想热情。
新古典主义美术多表现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或借古喻今宣扬共和理想,或直接表现斗争宣传英雄主义。
正是这种现实性、时代性使之成为新古典主义。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大卫、安格尔。
5、印象主义美术印象主义美术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与法国的美术流派。
因其处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对19世纪末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印象主义反对艺术的因袭守旧,谋求艺术的创新和自我发展,提倡户外写生,尤其追求对于外光和色彩变化的丰富表现,开辟了绘画表现的新领域。
印象主义反对绘画作为文学的附庸,强调表现直接感受、总体印象,并追求绘画语言自身的表现价值(如色彩、笔触等方面),从而使绘画变革向着现代主义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印象主义具有国际影响,在英国、美国等均有响应。
著名代表有马奈、莫奈、雷诺瓦、德加等。
6、野兽主义美术野兽主义诞生与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因其参展画家粗野狂放的画风被评论家贬斥为“野兽”,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
该流派强调用扭曲夸张的形体、狂放的笔触、鲜艳刺目的色彩平涂和鲜明自由的轮廓线造型,保持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尤其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属于泛表现主义范畴。
野兽主义是一个松散的艺术团体,没有共同的行动纲领,1908年左右解散。
主要成员有马蒂斯、弗拉芒克等。
7、立体主义美术立体主义存在时间不长,活跃期是1907-1914年。
立体主义是一个富有理念的现代艺术流派: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以及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强调多视点的观察方式,把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形体统摄于一个画面以表现时间的持续性;主张以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代替传统绘画的三维立体空间。
立体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分析立体主义与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
代表有毕加索、波拉克等。
8、表现主义美术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9、塞尚法国画家,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在吸收印象主义外光与色彩的成就基础上,更专注于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理性分析与表现。
塞尚认为“自然中的每件东西都有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极为相似。
”因此,他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用几何形体对物象进行概括,采用色的团块来描绘物象的体积和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放弃同一视点等特点。
塞尚的艺术探索对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影响深远,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10、杜尚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达达主义的典型代表。
他早期迷恋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风格,代表作是作于1912年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后来,他开始走向反传统、反权威、反美学、反艺术、提倡破坏就是创造。
因此,杜尚经常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等“现成品”进行创作,通过巧妙组合和环境转换完成作品。
代表作有《泉》、《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等。
简答题每题15分,考1道题、共15分。
一、简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发展1、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也有时出现,但仅作为图符或宣教故事的衬景。
2、魏晋以后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自觉的山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画意识及相应审美观的变化,体现出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的性质和规律。
宗炳的《画山水序》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隋唐时,山水画从人物故事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
展子虔、李思训开创金碧山水一派。
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书写人文情怀,创水墨山水一派。
山水画由此自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4、五代十国,山水画步入发展期,并逐渐走向成熟。
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5、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
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
南宋政权建立后,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青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截景式构图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6、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但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只能寄情于书画,把宋金以来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四家是此时的代表。
元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的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7、明初院体及浙派、吴门画家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明末的董其昌进一步提纯了绘画语言,使笔墨成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8、清初的“四王”为代表的画家依照董其昌开辟的道路,较少观察自然,力图临摹古人作品,表现精致的文人审美趣味。
与“四王”对传统的态度不同,“四僧”则着力借古开今。
“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然是文人画系统,但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为满足。
其中石涛的自由艺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美术史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自古有之,我国原始美术中的《人面鱼纹盆》、将军崖岩画等就是最早的例子,其中都有对人类形象的描绘。
1、魏晋时期的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科。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线造型,线条如同春蚕吐丝连绵不绝,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
2、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道释人物画和仕女画创作中。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以线造型,在人物位次上体现出“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特征。
吴道子对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发展值得一提,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与运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
盛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反映出中国人物画的又一特征: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
3、宋代已降,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人物画因其题材所限,难能出现兴盛的面貌。
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在用线上显出吴带当风的特色。
李公麟的人物画长于形象朔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
4、明清人物画相对前朝较弱,直至晚明时期,人物画得到振兴。
突出人物为陈洪绶、崔子忠,史称“南陈北崔”。
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
题材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有装饰意味。
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5、以此同时的曾鯨及其波臣派,在人物画的创作上更具特色。
曾鯨创墨骨画法,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
画法上他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力图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质相同,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如《王时敏像》。
6、清中后期人物画受西法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显现,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供职于宫廷,出现了中西画法融合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帝王的好尚,西法逐渐成为宫廷画家学习的对象,一些院画家不仅掌握了西画技术,尤能逐步将传统技法和西法相协调,画出既具立体感而又有中国笔墨趣味的人物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