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 这些工业布局指向为原料地指向。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 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 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 。水可以作为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 地方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 ,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 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 区。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 可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布局。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
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
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
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1826年,杜能(屠能)在《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 业区位论。这个理论回答了农业怎样 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屠能 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 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杜能:农业区位论
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 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 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 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 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 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 区位。
地,他假定有N个原料、燃料地,则工厂的 最优区位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原料、燃料运 费及产品运费之和最小的点。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为方便研究,韦伯提出了一个原料指数的概念。 他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 )与地方原料(只分布于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 地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 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 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 另一部分作为废物排出了的原料)。以这些概念 为基础,他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的指标———原 料指数。
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
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
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屠能、韦伯都非常 重视运输成本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但对运输本身没 有做更深的探究,因此其理论有不符合实际之处。 如韦伯将运费视为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例 地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 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 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同 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 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 体系也不同。
第二讲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河北省委党校
主要内容
一、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三、区域关系理论 四、优势理论 五、梯度推移理论 六、增长极理论 七、辐射理论 八、总部经济理论
区位理论
最早的区位理论属于微观经济理 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 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 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 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 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杜能:农业区位论
核心观点: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 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是由农业 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运费三个 因素决定的。在自然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 下,在这些方面起决定首先就是特定农场 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地)的远近。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北京郊区农业环带结构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集聚指向论
韦伯进一步认为,由聚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
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规模经济效益首先是由于工厂
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其次是由于企业外部经济
利益的增长。
聚集经济效益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
或在布局上指向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分布在
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 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 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 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 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 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运输指向论 一个工厂往往不只是一个原料地与一个燃料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原料指数=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
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 业等。
✓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 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地方 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