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1)

2021届浙江省绍兴市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1)

2020年11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诸暨中学马云翔萧山中学陈柯钦柯桥中学徐瑶审稿人:诸暨中学刘媛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答题,在本试题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头攒.(cuán)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

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pǔ)。

”木心的这首诗,是对他一生的极好概括。

B.城市文学或在细致描摹中立体地呈现城市的整体氛.(fēn)围、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或在众多城市的潜.(qiǎn)在比较中写出笔下城市的独特个性。

C.江南的美,停伫在烟雨的水粉里,裹足不前,它不只拥有糯米糕点的香甜和吴侬软语的呢喃,它亦拥有那些铿锵有力、力能扛.(ɡānɡ)鼎的豪迈气魄。

D.白云苍狗,岁月悠悠,应县木塔巍然耸立在晋北广袤.(mào)的大地上,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木塔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zài)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一个乡字凝结了中国人的情感认同,因【甲】家乡,无疑是国庆档最重要的票房催化剂...此,当大银幕上展开浓郁又深情的山河乡野画卷,观众愿意为哺育了我们、又让我们牵挂和奋斗的家乡“买单”。

《我和我的家乡》用五个短片畅叙每一个小我与故土的乡情眷恋。

宁浩执导的篇章落在北京、河北,陈思诚的讲述围绕贵州展开,邓超和俞白眉走进陕北,【乙】徐峥聚焦浙江,闫飞和彭大魔从东北土地汲取灵感——发生在中国天南地北的山乡巨变,伴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直抵人心。

8天时间,影片以18.8亿元票房领跑档期,并有望形成长.尾效应。

...《中国合伙人》《一点就到家》的取景框里,也是大银幕上久违了的乡村乡情。

【丙】颠覆..的创业精神,新故事把镜头对准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千年古寨既是他们抓牢“风口”的希望田野,亦.是饱蘸了故土乡情的奋斗之路。

糅杂进的二次元风格柔化了电商扶贫的主题词,逆势上扬破亿元,是观众为新主流电影投出的信任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催化剂B.长尾效应C.颠覆D.亦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教育部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应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利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

B.文创雪糕的走红,表明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创产品要有鲜明的特色,要把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提炼出来,反映在文创产品的呈现上。

C.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她的作品涉及到了一个宏大的话题,即社会的激进变化是否来自于深刻的失落感。

D.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不仅将激励更多国家加入进来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凝聚全球抗疫合力,也将帮助更多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疫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①。

一是地域方言——语言的地域变体,同一种地域方言有些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②,如流布在海外的粤语和闽南话。

这些远离故乡的方言久而久之也会演变成地域方言。

二是社会方言——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

例如20世纪初年之前的常州方言有街谈和绅谈的区别。

街谈是城里大多数人说话的型式,③。

6.阅读下面两张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图一图二(1)分别概述图一、图二反映的现象。

(2分)(2)针对兴趣班越来越火爆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字。

(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汉服,意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

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并非人们误以为的“汉朝的衣服”。

几千年来,汉服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润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汉服的不二代表。

传统深衣有三大讲究。

一为“交领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为向右掩。

二为“褒衣宽袖”,汉服的衣服都宽松,且袖子宽大,长过手臂。

三为“系带隐扣”,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古人素来敬畏天地与自然。

他们将上衣分裁四片,即为了意寓“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则为了对应“十二月”。

其中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以寓“天圆地方”。

古人将天地藏于衣服,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规矩。

(摘编自物道《汉服,中国人的衣服》)材料二:汉服延续千年,其中以唐、宋为代表。

因不同朝代各有特色,汉服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姿态。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

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

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

平民多着白衣。

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

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

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

但由于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

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

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衫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

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

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摘编自网络《汉服文化:汉服的历史》)材料三:汉服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复活”的显性文化符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

一项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到356.1万人,连续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长,根据年龄划分,85%为25岁以下。

从动机上看,总人数中有47.2%的消费者是出于对汉服文化的喜欢,而34.7%的动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也凸显了汉服和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服饰本身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艺。

对普通人而言,“穿汉服”门槛不高,轻松成为表现个人认同情结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特定场合中,承载着社交属性的外在符号。

正是这一属性,导致汉服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于生活世界的改变,找到传统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用”处。

正如学者朱谦之所说,这“不是旧的文化之因袭,而为新的民族文化之创造”。

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一次次高度“复原”某些古代服饰款式,而且是要找到与保留和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实现传统服饰的现代应用与接续,在民间生活场景中赋予新的文化含义,这也正是今天汉服复兴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7.下列对材料中“汉服”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B.古人素来敬畏天地与自然,这样的思想在汉服的设计上也得到体现,天圆地方的理念寓意着做人不可任性妄为,要有所敬畏,要有规矩。

C.宋代服饰大体沿袭隋唐旧制,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它自身呈现出的严谨、含蓄、简朴的风格,是因为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

D.在参与调查的人中,近一半的消费者是喜欢汉服文化的,超过三成的人借汉服弘扬传统文化,这显示了汉服和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服历经多个朝代,但深衣的特点一直沿袭了几千年,到了唐代,法服和常服是那个时代的主要代表: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常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的服饰。

B.在唐代,襦裙是妇女的主要服饰,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C.服饰本身具备生活性和民俗性,与饮食、语言相似,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在生活中习得的文化技艺。

“穿汉服”既能表现个人认同,也有一定社交属性。

D.在汉服复兴的实践过程中,不是把考据、制作与研发局限在传统服饰的历史框架中,而是要找到与保留和古代汉族服饰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进行现代化的实践和创新。

9.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指出汉服复兴的意义。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村里的戏班子周作人去不去到里赵看戏文?七斤老捏住了照例的那四尺长的毛竹旱烟管站起来说。

好吧。

我踌躇了一会才回答,晚饭后舅母叫表姐妹们都去做什么事去了,反正差不成马将。

我们出门往东走,面前的石板路朦胧地发白,河水黑黝黝的,隔河小屋里“哦”的叹了一声,知道劣秀才家的黄牛正在休息。

再走上去就是外赵,走过外赵才是里赵,从名字上可以知道这是赵氏聚族而居的两个村子。

戏台搭在五十叔的稻地上,台屁股在半河里,泊着班船,让戏子可以上下。

台前站着五六十个看客,左边有两间露天看台,是赵氏搭了请客人坐的。

我因了五十婶的招待坐了上去。

台上都是些堂客,老是嗑着瓜子,鼻子里闻着猛烈的头油气,戏台上点了两盏乌默..默.的发烟的洋油灯,传傍傍地打着破锣。

不一会儿有人出台来了,大家举眼一看,乃是多福纲司,镇塘殿的疍船里的一位老大,头戴一顶灶司帽,大约是扮着什么朝代的皇帝。

他在正面半桌背后坐了一分钟之后,出来踱了一趟。

随即有一个赤背赤脚,单系一条牛头水裤的汉子,手拿两张破旧的令旗,夹住了皇帝的腰胯,把他一直送进后台去了。

接着出来两三个一样赤着背,挽着纽纠头的人,起首乱跌,将他们的背脊向台板乱撞乱磕,碰得板都发跳,烟尘陡乱,据说是在“跌鲫鱼爆”,后来知道在旧戏的术语里叫作摔壳子。

这一摔花了不少工夫,我渐渐有点忧虑。

假如不是谁的脊梁或是台板摔断一块,大约这场跌打不会中止。

好容易这两三个人都平安地进了台房。

破锣又侉侉地开始敲打起来,加上了斗鼓的格答格答的声响,仿佛表示要有重要的事件出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