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分析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阅读有关孔子、老子的材料,理解孔子、老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3000孔子弟子为全世界诵读的部分《论语》经典名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根据孔子的图片和《论语》经典句以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二)孔子主要思想
论从史出:
【材料一】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1.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
【材料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2.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3.结合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4.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哲学思想?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理念?
【材料五】
198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成以下共识,并向世界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
6.人类要学孔子什么样的智慧?
根据以上材料总结归纳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逐步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通过以下材料检测学生对孔子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掌握程度,逐步体会高考试题。
熟练掌握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走进高考:(2009山东高考文综)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⑴材料涉及了儒家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镜头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设立“孔子教育奖”。
自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韩国成立以来,近5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美国及欧洲最多),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