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及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学具:导学案、课件、选修Ⅰ课本【教学方法】研读史料、情境创设、表格归纳法、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等学法,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通过小视频《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和导言(幻灯片2和幻灯片3),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由上古文明向中古文明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就是“变”,统治者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和发展。

这个血与火相涤荡的历史时期, 先后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他们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了变法改革,他们为什么要变革?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革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小视频《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激趣、导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一个“变”字,把本课的重点和目标自然引入。

环节二:讲授新课首先教师解读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4展示)如下:学习目标: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背景)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内容)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作用)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先向学生讲解《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幻灯片5),【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生明确历史的时空观。

探究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提示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共同探究,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思考1: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生探讨共同得出结论:政治上: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思考2: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本材料如下)材料一:西周时期的石镰石斧和战国时期的铁农具(课本图)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师生探讨共同得出结论:经济上: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的确立。

思考3:在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的百家争鸣等相关内容。

)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上: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文化上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这个时期的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变法是时代的趋势。

【设计意图】采用阅读课本史料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变法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过渡)问题思考: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变,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探究二:面对社会的剧变,各国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变法?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各有什么影响?(一) 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2.目的:富国强兵,维护奴隶制统治3.实质: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4.影响:(1)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2)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5.改革的特点:不彻底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提示学生思考:春秋时期改革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进行的改革基本上囿于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实现富国强兵,对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未曾大规模地进行,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政治制度如世卿世禄依然在发挥作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条件不够成熟,新制度尚未有能力完全冲破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新生,旧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产生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征战中催生出来的。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

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

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1.变法的背景:(1)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内在动力:富国强兵2.改革的内容:角色扮演:魏国在战国初期近百年的强国地位,是魏文侯奠定的。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问题思考2: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仅仅在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事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3.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课堂小结环节四:【演练提升】材料1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材料2:“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

——《春秋•公羊传》。

材料3:“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当”——(西汉)刘向《说苑·政理》(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三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2)管仲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李悝变法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征:社会大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展示环节达到巩固本课重难点的目的【板书设计】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3.军事上: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文化上:“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这个时期的思想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1.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

2.实质: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3.影响: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表格归纳)1.李悝变法(1)内容(2)作用2.吴起变法(1)内容(2)作用3.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新兴地主的地位得以强化,为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1.本课的主题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采用问题探究、表格归纳、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2.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重视运用表格法。

用表格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3.从“学案”导学法与“问题探究”法相结合的高效课堂出发,让高中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4.本课也有不足,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估计不足;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较欠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