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
实验指导书
膜分离技术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与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膜分离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
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
膜分离包括反渗透、超过滤、电渗析、微孔过滤等。
膜分离过程具有无相态变化、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能耗少、适应性强等优点。
目前,在海水淡化、食品加工工业的浓缩分离、工业超纯水制备、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超过滤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掌握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2.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超滤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通常,以压力差位推动力的液相膜分离方法有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方法。
对于超滤而言,一种被广泛用来形象地分析超滤膜分离机理的说法是“筛分”理论。
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了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最简单的超滤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当含有高分子和低分子溶质的混合溶液通过被支撑的超滤膜表面时,溶剂(如水)和低分子溶质(如无机盐类)将透过超滤膜,作为透过物被搜集起来;高分子溶质(如有机胶体)则被超滤膜截留而作为浓缩液被回收。
应当指出的是,若超滤完全用“筛分”的概念来解释,则会非常含糊。
在有些情况下,似乎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唯一支配因素;但对有些情况,超滤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
截留作用。
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
由此可知,比较全面的解释是: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等,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分析超滤现象,孔结构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膜表面的化学性质。
(三) 实验设备、流程和仪器
1.主要设备:
中空纤维超滤组件如图1所示。
主要参数:膜材料,聚砜;截留分子量,6000;适宜流量,200~300L/h ;操作压力≤0.15Mpa ;正洗压力≤0.15Mpa ;使用温度,5~45℃;pH 范围,2~13, 颗粒粒经:<5m 。
2. 实验流程(见图2)
实验装置及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截留分子量为6000,膜面积约为2m 2,适宜流量为200~300L/h 。
本实验将料液——聚乙烯醇水溶液(PV A )经泵输送至过滤器,然后从膜下部进入
料液入口
图1.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
膜组件。
将料液分为:①透过液——透过膜的稀溶液,该液除取样以外其它全回料液贮槽;②浓缩液——未透过膜的PV A溶液(浓度高于料液)。
浓缩液回料液贮槽。
中空纤维膜组件容易被微生物侵蚀而损伤,故在未使用时应加入保护液。
流程中,保护液储罐为膜组件加保护液(用超滤水配制的1%亚硫酸氢钠溶液注满,并避光保存,3个月需更换保护液);过滤器——200目不锈钢丝网过滤器,作用是拦截料液中的不溶性杂质,以保护膜不受阻塞。
溶液中PV A的浓度采用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
3. 主要仪器:
722型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PV A的浓度。
图2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流程图
(四)准备工作、实验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1) 用超滤水配制1%亚硫酸氢钠溶液作为保护液;
(2) 配制5‰的PV A溶液;使用时,取一定量加入料液贮槽中,充分混匀,制成浓度为0.3~0.4‰的原料液;
(3) 配制发色剂:发色剂为碘和硼酸的混合溶液,浓度为碘0.003mol·L-1,硼酸0.32mol·L-1;
(4) 722型紫外分光光度计通电预热20min以上;
(5) 测定标准工作曲线(此项一般由实验室老师预先做好)。
(6) 溶液储槽和清洗水储槽的放净阀除进行放净操作以外,维持关闭状态。
(6) 溶液和清洗水的循环阀可进行自循环操作和系统流量调节,请选择使用。
(8) 保护液储罐的加料球阀除向保护液储罐添加保护液操作以外,维持关闭状态。
2. 实验方法
将预先配置的PV A料液在室温下,进行不同流量的超滤膜分离实验。
在稳定操作30分钟后,取样品分析。
取样方法:从料液贮槽中用移液管取5.0mL料液入50.0mL 容量瓶中,与此同时在透过液出口端用100.0mL烧杯接取透过液约50.0mL,然后用移液管从烧杯中取10.0mL放入第二个容量瓶中;在浓缩液出口端用100.0mL烧杯接取浓缩液约50.0mL,并用移液管从烧杯中取5.0mL放入第三个容量瓶中。
利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定三容量瓶中PV A浓度。
烧杯中剩余透过液和浓缩液全部倾入料液贮槽中,充分混匀。
然后进行下一个流量实验。
3. 操作步骤
(1)722型分光光度计通电预热20分钟以上。
(2)放出超滤组件中的保护液。
为防止中空纤维被微生物侵蚀而损伤,不工作期间,在超滤组件内加入保护液。
在实验前,须将保护液放净。
放净保护液对应的阀组操作状态为:
关闭保护液罐球阀、关闭保护液进口球阀、打开透过液调节阀、关闭浓缩液调节阀;打开料液进口阀、打开透过液取样阀;再打开膜组件放净阀,这样即可放净保护液。
放出的保护液用容器接存。
(3) 清洗超滤组件。
为洗去残留的保护液,用自来水清洗2~3次,然后放净清洗液。
其对应的阀组操作状态为:
关闭溶液储槽出口阀,开启清洗水储槽出口阀;在清洗水储槽注入一定量的自来水。
关闭保护液罐球阀、关闭保护液进口球阀、关闭膜组件放净阀,关闭透过液取样阀;关闭浓缩液取样阀;关闭料液回流阀;打开料液进口阀,打开透过液调节阀阀,打开浓缩液调节阀。
再开泵通清水冲洗5分钟,停泵,再按(2)中操作模式放净清洗液。
(4)膜(组件)过滤运行准备
检查实验系统阀门开关状态。
使系统各部位的阀门处于膜过滤运行的“开”或“关”状态。
膜组件运行对应的阀组操作状态为:
关闭清洗水储槽出口阀,开启溶液储槽出口阀,在溶液储槽注入一定量的溶液,关闭保护液罐球阀、关闭保护液进口球阀、关闭膜组件放净阀,关闭透过液取样阀;关闭浓缩液取样阀;关闭清洗水回流阀;再依次打开料液回流阀;打开料液进口阀,打开透过液调节阀,打开浓缩液调节阀。
(5)用移液管取PV A料液5ml放入容量瓶(50ml)中,用以测定原料液的初始浓度。
(6)启动泵通溶液进行膜过滤,注意调节,使透过液和浓缩液流量比例适宜。
稳定运转20分钟后,按“实验方法”进行条件实验,做好记录。
然后改变流量,重复进行实验,数据取足即可停泵。
(7)清洗超滤组件。
待超滤组件中的PV A溶液放净之后,用自来水代替原料液,在较大流量下运转20分钟左右,清洗组件中残余PV A溶液。
放净超滤组件中的PV A溶液对应的阀组操作状态为(同放净保护液阀组操作状态)(8)加保护液。
如果10小时以上不使用超滤组件,须加入保护液至组件1/2高度以上。
然后密闭系统,避免保护液损失。
加保护液之前请放净系统的中的清洗水,放净清洗水对应的阀组操作状态同放净保护液操作状态。
加保护液时,仅需开启透过液调节阀阀作放空用,膜组件附近其他阀门关闭。
(9)将722分光光度计清洗干净,放在指定位置;切断分光光度计的电源。
(五)数据处理处理
1. 按下表记录实验条件和数据。
压力(表压):Mpa 温度:℃日期:年月日
2.数据处理:
(1)PV A 的脱除率:
%100⨯-=
原料液初始浓度
透过液浓度
原料液初始浓度f
(2)PV A 回收率:
%100⨯=
量
原料液中量
浓缩液中PVA PVA Y
(3)在坐标纸上绘制Y 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标准曲线:
(六) 思考题
1. 讨论超滤膜分离机理?
2. 超滤组件中加保护液的目的?
3. 实验中流量过大会有什么影响?
4. 提高料液温度对超滤有什么影响?
(七) 聚乙烯醇的比色分析方法
该法利用碘和硼酸混合液作为发色剂,与PV A 发生显色反应,发色剂为:碘0.003M 与硼酸0.32M 混匀。
操作:取定量中型或微酸性PV A 溶液加入50ml 容量瓶中,加入8ml 混合液用蒸馏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放置15分钟,用分光光度计在690nm 处测定吸光度A ,然后由标准曲线查得PV A 的浓度;按照测定样品相似的方法,测定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
然后以A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阀门名称:
清洗水储槽出口阀
溶液储槽出口阀
清洗水储槽放净阀
溶液储槽放净阀
清洗水循环阀
溶液循环阀
保护液罐球阀
保护液进口球阀
膜组件放净阀
透过液取样阀
浓缩液取样阀
清洗水回流阀
料液回流阀
料液进口阀
透过液调节阀
浓缩液调节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