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思想教育之名但有思想教育之实。

那时的思想教育一般是在划分不同对象的基础上展开的并注意依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路径。

这样的路径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以下三条是最主要的。

读法、倡风、示范:民众思想教育的路径。

民众是社会的基础因而历代统治者都十分
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方式方法。

其一是朝廷训俗和
聚民读法。

这是古代社会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路径。

训俗和读法就是通过行政官员
定时聚民读法和发布告示等方式
让民众知道国家的法律和基本道德规范。

西周统治者认为
“民之秉彝”天下便可太平。

尽管知晓不是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
件。

其二是倡导优良社会风气。

封建统治者十分看重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因而他们在倡导
读法的同时注意对民风的引导。

西周的统治者注意观民风
化民俗周公摄政不仅制礼作
乐而且还采集民歌来化民易俗。

宋明时期乡规民约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现社会秩序化方面
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也是化民成俗的重要举措。

其三是官员的行为示范。

无论是西周还是以
后的各个朝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注意社会教化。

而社会教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行为
对民众的示范。

中国古代的官员不仅在选拔过程上有德行上的要求
而且在治理国家的岗
位上也要求在德行上成为民众的表率。

不可否认古代社会的官员示范实际上的作用是很小
的但统治者看到了官员对于民众的影响并提出具体要求应该说还是很有眼光的。

选拔、使用、为师:官吏思想教育的路径。

封建官吏的特殊身份和角色背景决定了对
其进行思想教育的路径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是在选拔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
的官吏选拔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方式:
一是察举制一是科举制。

察举制是通过他人举荐
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无论是察举还是科举都
有个选拔标准这个标准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
愿望和要求。

其中不仅有能力上的要求
还有品行上的要求而品行上最根本的要求是忠于统治者。

比如汉代察举中的举孝廉就是典
型的例子。

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
“‘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廉是
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

”官吏行孝在家族可以推及在朝廷忠于君主而廉洁既可以减少
行政成本又可以净化风气。

统治者的意志、愿望、要求同样体现在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中
诸如《孝经》、《论语》、《礼记》等。

对官吏选拔中的教育体现为两个过程一是学习过程
中的教育无论是察举还是科举都要求认知德行标准这就是一个教育过程
;一是选拔过程
中的教育无论推举还是考试
当事者都要深刻领会德行标准因而要深入接受教育。

其次
是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这同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考课的标准一是实际的奖惩。

为了更好地发挥官吏的作用必须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课考。

而考课标准则发挥着双
重作用一是实际考课的依据一是对官吏进行教育的内容。

考课标准就包含着德行要求
它对官吏发挥着现实的教育作用。

实际考课则发挥着更为现实的思想教育作用:
能够按照德
行标准做事的人受到奖赏反之则受到贬降或解职。

第三是
“为师”过程的思想教育。

中国古
代社会有“以吏为师”的传统这有双重意蕴:其一是让官吏为民众当老师
其二是让官吏为
民众做表率。

“以吏为师秦制也”。

汉代要求官员以身示范为民众做表率。

官吏面对民众无论是为师还是表率都需要进行自我陶冶这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者先受教育。

蒙学、人格、考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路径。

在我国古代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
的首要途径。

蒙学即是对幼儿和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我国三代时便开始有蒙学历经秦汉魏晋以识字为主到唐宋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程序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蒙学一般包括识
1
字、读书、习字、作文由口传身授逐渐发展到有固定教材
( 见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
史》 348 页 )。

无论是识字、读书还是写字、作文读物乃至固定教材其主要内容都是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古代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都是这方面的教材。


格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格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做人的目标追求一是做
人的基本准则。

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注意通过人格教育的途径达到对未成年人
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和“养
浩然之气”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朱熹的“明人伦、学为圣贤”等等都是把体现封
建社会伦理纲常的人格追求作为思想教育有效手段的。

入士考试是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强化途径。

未成年人总要进入社会独立生活而在社会上获得立足之地的最好办法就是参加各种
考试。

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充分认识到这一价值因而把体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融进考试之中。

即便不是入士的考试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中也无不涵盖着封建伦理纲常的内容。

之所以说这是强化途径因为想入士就必须参加考试并且在观点理念上接受有关的伦理道德否则就没有机会走进仕途。

窗体底端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