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 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 范社会秩序。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 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A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2
(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
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
D 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015·浙江文综·T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
4
考情分析
考查知识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原 因及各派主张;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命题中,古代史中君主专制的建立与强 化,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古代传统主流 思想的演变是重点,复习时多从古代儒家思想与 同时期的经济、政治间的内在关系相联系。
5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1、百家争鸣
19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陆王 心学
(发展 )
陆九 渊
王阳 明
“__心_”是万物的 本原
宣扬“心外无物” “_心__外__无__理__”的 命题
认识论
只需_反__省__内__心__就 可得到天理
提出“_致__良__知__” 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20
难点突破
共同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
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
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5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 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 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 僭越礼制的现象。
探究题: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 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 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 一例说明。(6分)
14
(2015·山东文综 ·T38)(16分)宋代理学 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11
(15·新课标Ⅱ卷)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 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 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 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 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 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 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 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 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 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12共 同的历史价值。(15分)
(2)原因:
(3)影响:
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从此成为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地兴办学
校,加了儒家的传播,培养了封建统治人才;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同时有利于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9
(13·福建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
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
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 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 上,严格守法。(5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 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 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 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 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13
④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
政策钳制人们思想。
28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15·新课标Ⅱ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 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5·海南)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6
(2015·北京文综·T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
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
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 C)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概况:代表人物、观点 原因:政治、经济、阶级、文化 影响:促进了……奠定了……产生
了……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1)措施: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确立了
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原因: ①政治基础:秦灭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②历史依据: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③理论基础:韩非子建立了完善的法家理论
18
(2)内容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1)_天__理__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 (2)把天理与_伦__理__道__德__ 程朱 (创立) 直接联系起来
理学
朱熹
(成熟)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强调“存__天__理__,_灭__人_
_____” 欲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 _明__道__德__之__善__
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
“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
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3
(15·四川)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 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1
(2012•海南单科•T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
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
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A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大家好
1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2
做高考真题,明高考方向
(15·山东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 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5·安徽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
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
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
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
述观点的人物有 ( C )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主流思想的演变 1、秦朝:法家 2、西汉:儒家 3、宋明:理学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24
(3)影响: 积极: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需求,巩固了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对后世的政治、 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都强调内心修养(提倡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束缚了人的思想。
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