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名称:探索性活动区游戏:有趣的镜子年龄班:大班
游戏来源
镜子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个孩子对镜子的使用都有切身的经历。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关镜子的科学现象极为丰富,而大多数孩子仅仅理解了镜子的一些浅显的特性,并不理解这些特性的内在原理,以至于常常发问:“为什么镜子中还有一个我呢?”等问题。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小中班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镜子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有趣的镜子”。
预期目标
1.探究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
道把镜子放在具有对称性的物体的对称
轴上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图像。
2.学习做表格的记录,能大胆表达
自己的观察发现。
图
片
材料
投放
平面镜、笔、记录表、图片。
游戏玩法
1.猜谜,引导幼儿活动的兴趣。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思考:镜子该放在图片的哪条边上,怎么放呢?
3.幼儿动手尝试,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交流分享操作结果,引发开展寻宝游戏的兴趣。
游戏推进一:
观察分析
观察: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先是被老师的谜语深深的吸引了,对下面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接下来科学区的小朋友们都认真的开始了探索并把发现都记录到了表格上,浩哲很快就找出了要让半个物体变成一个完整的图像时要把平面镜放在物体的对称轴上,于是就开始没有目的的玩弄起镜子来。
分析: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更应该摆脱自己主观的考虑,摆脱教材、计划的束缚,让活动设计和活动组织都真正体现以孩子为主,尊重孩子的一切兴趣和行为。
在不论计划是怎样制定的,它都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参考,要时刻牢记“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孩子,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调整
推进(附图)
第一次区域游戏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根据孩子们自己观察和遇到的问题,对活动区的材料进行了一些调整:为幼儿提供一些平面镜让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怎样让自己不回头,就能看见我身后的小朋友?
游戏推进二:
观察分析
观察:又到了区域的时间了,在科学区里为幼儿提供的镜子,刚开始就小朋友拿出了为提供的“镜子”,先不断的摆弄起来,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动动脑筋,怎样让自己不回头,就能看见我身后的小朋友?带着猜想的结果自己去验证,浩哲疑惑把镜子放在面前,调整镜子的角度,高低就能从镜子中能看见后面的人和物。
终于发现了秘密。
分析:幼儿通过对镜子进行观察、触摸、比较、研究、讨论并发现镜子中对调整镜子的角度,高低同一事物的不同成像的奥秘。
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活动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在“看”、“摸”、“比较”、“发现”、“思考”的过程中活动并学习。
调整
推进(附图)
1.目标调整:探索镜子在什么角度,高低就能从镜子中能看见后面的人和物。
2.材料投放调整:平面镜、记录表。
3.游戏玩法调整:幼儿将探索如何调整镜子的角度,高低就能从镜子中能看见后面的人和物。
游戏推进三:
观察分析
观察:当小朋友拿到镜子时,我提出你们用镜子来照照桌上的玩具,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
有的用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有的用两面镜子一上一下地照,还有的用两面镜子一左一右地照……这时静彤很兴奋地叫起来:“我看见好多玩具了!”
分析: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并进行迁移,让幼儿通过五官的感受来发现、探索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使之获得具体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
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了解各种镜子,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调整
推进(附图)
1.目标调整:a. 探索两面镜夹角大小(60°、90°、120°)与物体成像数量的关系。
2.材料投放调整:两面镜、小玩具、笔、记录表。
3.游戏玩法调整:幼儿根据不同度数夹角的纸板,依次将两面镜按照图中的角度直立放好,再在两个镜面的夹角处摆上玩具,观察从镜中看到的小玩具数量,记录在记录表上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