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文化生活第9课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学案

第9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2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树立科学精神。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价值目标: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100-101页,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1.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人心凝聚,,各项事业就会。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阅读P101-102页,理解如何建设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的教育。

(1)地位:教育是和的基石。

(2)要求:①要坚持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坚持教育为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③把作为教育的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1)地位:科学技术是。

(2)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建设;②普及,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③坚持和并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1)具体措施:深化,解放和发展。

①大力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___________,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__________产业。

(2)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总要求:努力为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充分涌流,开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三)阅读102-103页,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对青年的要求
1.创建活动具有实践性
(1)主体:是亿万人民参加的伟大实践。

(2)措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活动,完善社会体系。

(3)目的: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

(4)形式: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创造了__________的形式。

2.对当代青年的要求
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_______。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实例探究一】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措施
材料一:去年春节来临之际,总理曾到山东济宁,菏泽农村,和乡亲们一起共度佳节。

总理说:“村子富了,乡风要更好。

人富了,要更团结。

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材料二:我国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有重重困难,例如: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农民没地方开展文化生活;封建思想还有市场;环境卫生意识差,主要的娱乐方式是喝酒吃饭、看电视、打牌和搓麻将等等。

(1)材料一中,总理说“村子富了,乡风要更好”,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怎样才能做到“村子富了,乡村要更好”?请你根据材料二谈谈有哪些具体措施。

【实例探究二】理解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创建活动的主体
某市积极构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 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

来自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的网格文化员,一方面积极配合实施“送戏”、“送影”、“送书”、“送展”、“送报”等“五送”工程,另一方面还向群众传递文化信息,引导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建设群众文艺团队。

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既落实了政府的“送文化”,又推动了群众为主体、政府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建文化”。

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阐述以群众为主体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四、对点训练,体验成功
1.某村有一“风水宝地”,村民担心耕种会引来灾祸。

村干部不信邪,带头承包了“风水宝地”,不仅没有遭灾,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针对上述情况,当地政府应该
A.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山政策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D.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②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④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深化教育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

这启示我们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4.《关于做好2012年度农村电影“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指出,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放映,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电影下乡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电影下乡活动有利于
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②④
5.不用塑料袋不是一件大事,但展现的却是现代文明的新理念。

治理污染没有局外人,保护环境没有旁观者。

这告诉我们
A.要开辟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B.要创造多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C.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创建精神文明
D.要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6.现在走向富裕的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但目前农村的精神产品的生产、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培养等和城市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民对更快更好地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有了更强烈的渴望。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推进“文化富民工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导图整理,形成体系
六、收获与困惑,反思提高
附:
(一)实例探究
1、探究一
(1)①“村子富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文明有了发展。

“乡风要更好”说明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相辅相成。

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村子越富有,就越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于农村来说,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了,才算是全面发展。

(2)①针对农民思想比较落后: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评选“文明家庭”。

②针对农民没地方发展文化生活:加快建设农民文化娱乐场所,
③针对封建思想还有市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科学观念,打击封建迷信活动。

④针对环境卫生意识差: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

2、探究二
①有利于让基层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③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增强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

④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社会公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荣辱观,提高群众的思想和科学道德素养。

(二)对点训练
1-5:BABCD
6、(1)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推进文化的传播、共享。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

(3)积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4)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