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归纳总结】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课)
1、目的: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主体: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人要 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伟大实践。 4、途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A
4、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 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 然是通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 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的有效手段 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 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 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科 学 文 化 事 业 产 业
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
文化建设 的重要组 成部分, 满足人民 文化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 泉充分涌流,开创„„的新局面。
(三)怎么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该市是如何保障 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该市加大财政对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保障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物质保障。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该 市利用本市传统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 主要途径。该市大力发展公益性休闲娱乐业和系列文化 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 化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建设和谐文化,保 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 生产力。
原 教 育
因要求Fra bibliotek是民族振兴 和社会进步 的基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 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并重。
1、主体 2、目的 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形式: 丰富多彩
4、青少年如何做?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 风尚身体力行, 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强国要立足于社 会主义实践,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不断提高我国 文化的整体实力。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扬中华 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内 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我国 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 人民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 涌流。 (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等可以酌 情给分,)
2、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本课) (1)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 分涌流,开创„„的新局面。 (2)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 风尚„„
B
3 、2013 年 10 月,由山东省 17市共同承办的第 十届中国艺术节,将筹办艺术节与群众文化活 动结合起来实现“全民参与、文化共享”。 “全民参与、文化共享” ( ) ①能够使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是现代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5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 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 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 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 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 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 育“四有”公民; 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 休系建设;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5)其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修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归纳总结】科学技术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 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一课P10) 2、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科技可以提高 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一课P11)
1、(山东高考)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 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A
.2、2014年春节期间,山东省各地开展丰富多 彩、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极大地提 高了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 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这说 明( ) ①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是基层首要的工作 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 持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有效形式 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怎 么 做
2、路径: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为、怎) 3、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为、怎) 4、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核心价值 体系„„5、立足实践;6、依靠人民群众;7、 个人两个修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 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 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 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等有关知识,谈谈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知识回顾】: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 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 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4)精神文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第九课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目标
第九课 建设 社会主 义文化 强国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 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路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 关键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树立 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根本任务 是什么 主要内容 (原因、要求)
建设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二)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2、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强 国
为 什 么
依据:(相适应;相衔接;相匹配) A 地位:是发展中特文化的宏伟目标 B 文化作用(对社会、对人) 重 要 C 意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性 体系,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素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实现各 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措施转化) 1、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为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 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 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文化的作用 (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 智力支持……)
为什么:必要性 怎么办: 精神文明 创建活动
主体 目的 形式 青少年要求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区别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政治而言的,中国特色社 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物 会主义文化是相对于社会 质文明、政治文明而 主义经济、政治而言的 言的
联系
就其内容、根本目标说,二者是一致的。因此, 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第六课 P67)
相关主题